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之我见

【作者】 李 娟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上好复习课对小学生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的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复习课应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知识的迁移训练为主要特点。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复习课,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复习课的教学应以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发展性为原则。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与传统复习课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很不利于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深人实施。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问题
 〓1、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好多老师认为复习课就是出一些练习给学生做就够了,但为了练习而练习就会使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偏离。一些教师使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不断加深,让学生误以为会解答每一道题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从而整堂课形成了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这样一个机械循环。
  2、学生被动学习。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教师将自己的归纳强加于学生,试图变成他们的整理,而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企图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忽视能力的培养。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从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疏通知识点,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4、内容杂乱,主题不明。教学中应“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合理的使用教材,是提高复习课质量的关键。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每单元结束都有“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有的教师就直接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依次讲解,根本就不研究习题编排的意图,学生也就跟着教师的“引导”,浑浑噩噩的完成复习。这样的复习课,能起到整理、梳理知识的作用吗?能让学生“学会”吗?充其量,“学会”了几个知识点,这样的复习会使得这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仍然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系统化。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没有新鲜感”。这是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识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究竟对策是怎样的呢?
  二、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精准定位复习目标。数学复习课作为数学课堂的一个分支,同样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以生为本”、师生互动完成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该围绕“四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既得到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得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再经历和再发展,最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练习题的设计体现针对性、挑战性。如在经典的租船问题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四(2)班有42个人要去乘车旅游,如果租面包车每辆可坐6人,车费23元;如果租轿车每辆可以坐4人,车费15元,问怎样租车比较便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这样计算:租7辆面包车刚好坐满42个位置,这样租车费为161元;租11辆轿车要165元,多花了4元,空出了2个位置,所以立刻做出决定选择租7辆面包车,便宜而且不浪费位置。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想到如果租9辆面包车和1辆轿车,那么总共只要158元,比上述的两种方案还要便宜。这样的复习练习题对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挑战性,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在考虑问题是只会从单一的的方向去思考,不能使思维发散,因此往往这类型的题对学生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练习的思维过程要具有独立性。练习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过程,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用相同的解法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例如这样一道题“修一条长800米的路,前4天修了200米,问剩下的要几天修完。”一部分学生就会先用200/4=50米/天得出工作效率,再用(800-200)/50=12天;然而另一部人则会想到既然我算出了工作效率=50米/天,那么我先算出总的时间为800/50=16天,再用16-4=12天,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可见不同的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同的。独立的思考可以使学生跳出老师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思维束缚,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法,最快速的解决问题。
  4、设计精要的复习内容。由于复习课具有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教材,围绕知识重点和难点,巧妙运用典型错例分析,对易混、易错的概念、法则及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理解知识的本质,夯实基础。复习课的起点不同于新授课,为了真实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每复习一节内容前应设计几道有针对性的测试题。同时,在例题的选编方面,力求将知识纵向系统梳理,串点成线;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实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此外,在练习设计方面,要做到一道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依据学生实际,选择复习方法。所谓学生实际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时,毕业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并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此时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小学所有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在各类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能够综合运用。
  6、在错误中纠正坏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题、理解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往往是复习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与关键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只是反复强调例题的规范性、正确解法,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或者教师的思路进行解题,过分强调书本的权威性与答案的唯一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在适当时机可以将错就错、以错纠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引起重视,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逐渐在错误中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题目。这样充分利用错题资源,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坏习惯,达到复习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复习课与新授课、实践课一样重要。只要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改革,大胆实践,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总结,就能提高数学复习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