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开“写路” 变习作为喜作
【作者】 吴祝宜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广设平台,为学生巧开“写”路,让学生时时处处操练文笔,心随文动,充满乐趣地“我口诉我心,我手抒我情”,本文以上为题,运用“三巧”结合别开生面的课例与活动展开议论。全文和谐通俗,俗中有致。变习作为喜作,引领学生走向作文的殿堂。
【关键词】 写路;巧引;巧培;巧搭;喜作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作文教学一直以语文教学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提起作文,学生大多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如何消除学生这畏惧心理呢?笔者觉得在习作教学中若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巧开“写路”,给学生以帮助,就能使他们积极习作,快乐习作,享受运用语言文字的乐趣。
一、巧引多彩的实践体验,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巧妙地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比如李老师在执教《让心灵说话》,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一课。课伊始,老师出示一纸箱让学生猜一猜。“瞧,猜猜老师想干什么?”问题一落,学生窃窃私语,老师笑着说:“相信大家此时心里肯定有很多想法,那就赶紧拿出作文纸,以‘只见李老师把一个大纸箱往桌上一摆……’为开头写一写,怎么想就怎么写。”学生纷纷拿起笔“沙沙”地写着。接着,老师请同学推荐的“影帝”“影后”上台探礼物,并用动作、表情与同学进行交流,再让同学把看的、想的继续往下写。然后 “影后”揭示箱子里的礼物——红包,其他同学畅谈此时自己的心理想法。最后老师再和学生玩“击鼓传花·抽礼物”的游戏,并引导学生分享此时的心情以及参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再写下来。整堂课,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平时,笔者也是经常结合校内外的活动,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三月份我校举行了“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学生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打扫校园里角角落落的卫生;有的到社区清除“牛皮癣”;有的到养老院送去欢笑声……孩子在当小小志愿者的同时拍下了自己难忘的镜头。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和积累习作素材的能力,写作就变得容易了。
二、巧培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启乐于习作的钥匙
通过深入开展“和书交朋友”的活动,促进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间接的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学校每年都开展“书香中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段,总能见到一个个孩子们捧读的专注神情;阅读课上,“故事妈妈”团纷纷进入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精彩的故事;每一期的“读书小讲坛”更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鼓励他们在“阅读记录卡”里记记“内容摘要”和“阅读体会”,同时还引导学生多品读书中的精彩部分并熟读成诵,让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课外阅读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带来了习作中的新鲜空气,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心,对故事情节的再创造,对生活现实的思考……既拓展学生的习作素材,丰富写作形式,又激发了写作兴趣。比如,有一次我和班中学生一起阅读《古利和古拉》这个绘本故事,我不仅引导学生在“猜、看、说、画”等形式中体会阅读绘本的乐趣,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1)画一画:剩下的只有净光光的大锅和大鸡蛋的空壳,猜猜古利和古拉将用这蛋壳做什么,并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2)想一想:他们用这样的东西做什么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小故事?
(3)说一说:古利和古拉用鸡蛋壳做成了( )。他们用它( ),后来( )。(4)写一写:续写故事。
不多久,一篇篇有趣的小故事诞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开启这把金钥匙,孩子们下笔就更畅快了。
三、巧搭多元的交流平台,激发乐于习作的活力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都期望劳动付出后收获的是肯定和赞誉。
学生每次习作后,我都注意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享受习作后的喜悦。
1.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带着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审阅每一篇习作,并用激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你是个善于积累好词好句的有心人!”“谢谢你给老师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你能引用古诗句,真棒!”“你写的字真漂亮,如果能把你当时的感受也写一写,就更有亲切感了。”…….
2.设计班级 “我是小作家”这一栏目,每次习作批改后,我就及时地把优秀的作文张贴在上面,让学生在同学的赞赏的目光和称赞的言语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3.充分利用班级微信平台,展示学生的写话作品,让全班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在互相学习,也是一种激励。
4.设立循环阅读,有时学生的习作自己修改后,我按小组把学生的作文各夹成一本,再让学生按小组座号轮流阅读,在阅读中找出对方习作中的优点,再指出文中不足之处。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开拓了学生的写话思路,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教师要巧设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活动中,在交流中,时时处处操练文笔,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多一份呈现心灵的空间,多一次生命的体悟,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充满乐趣地“我口诉我心,我手抒我情”。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真正落实了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教师》2015.1
[3]《当代教研论丛》2014.7
【关键词】 写路;巧引;巧培;巧搭;喜作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作文教学一直以语文教学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提起作文,学生大多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如何消除学生这畏惧心理呢?笔者觉得在习作教学中若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巧开“写路”,给学生以帮助,就能使他们积极习作,快乐习作,享受运用语言文字的乐趣。
一、巧引多彩的实践体验,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巧妙地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比如李老师在执教《让心灵说话》,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一课。课伊始,老师出示一纸箱让学生猜一猜。“瞧,猜猜老师想干什么?”问题一落,学生窃窃私语,老师笑着说:“相信大家此时心里肯定有很多想法,那就赶紧拿出作文纸,以‘只见李老师把一个大纸箱往桌上一摆……’为开头写一写,怎么想就怎么写。”学生纷纷拿起笔“沙沙”地写着。接着,老师请同学推荐的“影帝”“影后”上台探礼物,并用动作、表情与同学进行交流,再让同学把看的、想的继续往下写。然后 “影后”揭示箱子里的礼物——红包,其他同学畅谈此时自己的心理想法。最后老师再和学生玩“击鼓传花·抽礼物”的游戏,并引导学生分享此时的心情以及参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再写下来。整堂课,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平时,笔者也是经常结合校内外的活动,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三月份我校举行了“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学生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打扫校园里角角落落的卫生;有的到社区清除“牛皮癣”;有的到养老院送去欢笑声……孩子在当小小志愿者的同时拍下了自己难忘的镜头。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和积累习作素材的能力,写作就变得容易了。
二、巧培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启乐于习作的钥匙
通过深入开展“和书交朋友”的活动,促进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间接的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学校每年都开展“书香中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段,总能见到一个个孩子们捧读的专注神情;阅读课上,“故事妈妈”团纷纷进入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精彩的故事;每一期的“读书小讲坛”更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鼓励他们在“阅读记录卡”里记记“内容摘要”和“阅读体会”,同时还引导学生多品读书中的精彩部分并熟读成诵,让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课外阅读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带来了习作中的新鲜空气,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心,对故事情节的再创造,对生活现实的思考……既拓展学生的习作素材,丰富写作形式,又激发了写作兴趣。比如,有一次我和班中学生一起阅读《古利和古拉》这个绘本故事,我不仅引导学生在“猜、看、说、画”等形式中体会阅读绘本的乐趣,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1)画一画:剩下的只有净光光的大锅和大鸡蛋的空壳,猜猜古利和古拉将用这蛋壳做什么,并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2)想一想:他们用这样的东西做什么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小故事?
(3)说一说:古利和古拉用鸡蛋壳做成了( )。他们用它( ),后来( )。(4)写一写:续写故事。
不多久,一篇篇有趣的小故事诞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开启这把金钥匙,孩子们下笔就更畅快了。
三、巧搭多元的交流平台,激发乐于习作的活力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都期望劳动付出后收获的是肯定和赞誉。
学生每次习作后,我都注意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享受习作后的喜悦。
1.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带着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审阅每一篇习作,并用激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你是个善于积累好词好句的有心人!”“谢谢你给老师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你能引用古诗句,真棒!”“你写的字真漂亮,如果能把你当时的感受也写一写,就更有亲切感了。”…….
2.设计班级 “我是小作家”这一栏目,每次习作批改后,我就及时地把优秀的作文张贴在上面,让学生在同学的赞赏的目光和称赞的言语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3.充分利用班级微信平台,展示学生的写话作品,让全班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在互相学习,也是一种激励。
4.设立循环阅读,有时学生的习作自己修改后,我按小组把学生的作文各夹成一本,再让学生按小组座号轮流阅读,在阅读中找出对方习作中的优点,再指出文中不足之处。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开拓了学生的写话思路,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教师要巧设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活动中,在交流中,时时处处操练文笔,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多一份呈现心灵的空间,多一次生命的体悟,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充满乐趣地“我口诉我心,我手抒我情”。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真正落实了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教师》2015.1
[3]《当代教研论丛》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