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之我见
【作者】 厉开均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官垭镇中学
【正文】 【摘 要】 坚持古诗词诵积累,养成独立自主背诵欣赏的能力;融入新课标理念,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授之以渔,比如知人论世鉴赏法、关键词句推敲法、抓住意象赏诗法、写作手法分析法、意境想像再现法等,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关键词】 日积月累;反复诵读;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经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诵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背诵欣赏的能力,即每周语文早读课放手给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达到一定数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之后,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赏析。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40首诗词,每年即可至8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24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把每节课前三分钟的唱歌改为背诵诗词,每学期开展一次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佳。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3.抓住意象赏读法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写作手法分析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以丝喻愁,新颖别致,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形象的比喻让大家体会到了“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意境想像再现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宝藏永无止境,赏析它的方法还有很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更好”当然是针对最适合初中生的能力水平而言了。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
[2]《中华文学鉴赏宝库》,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日积月累;反复诵读;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经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诵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背诵欣赏的能力,即每周语文早读课放手给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达到一定数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之后,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赏析。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40首诗词,每年即可至8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24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把每节课前三分钟的唱歌改为背诵诗词,每学期开展一次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佳。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3.抓住意象赏读法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写作手法分析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以丝喻愁,新颖别致,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形象的比喻让大家体会到了“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意境想像再现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宝藏永无止境,赏析它的方法还有很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更好”当然是针对最适合初中生的能力水平而言了。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
[2]《中华文学鉴赏宝库》,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