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营造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作者】 付美玲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
【正文】 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它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并利用有效的艺术实践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创造,让学生对艺术法则、艺术趣味、艺术个性有切身的体验,同时鼓励个性化的评价。这样,将有效地营造美术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提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方面,一个具备全面素养特别是艺术的人才能真正适应现在的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想象与创造的时空,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美术个性化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往昔“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已没有了立足之地,现在的学生需要的是朋友般的老师。而相对被动地接受状态的师生关系,已不能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纳。所以我们教师要能试着走进学生中间去,通过谈话、接触、询问、交流等方法,树立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小组合作式,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活动、自主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开放,从而迸发创造性灵感。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民主地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过程。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分子,在领引学生完成美术训练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不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不让学生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在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并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启发想象、鼓励创造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
艺术拓展人的想象空间,幻想刺激人的创造欲望。启发想象、鼓励创造是美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艺术自有生命,新教材要求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注意采取多种方法,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并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更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畅想,甚至是“胡思乱想”、“幻想”、“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并引导学生把多种多样想法通过美术的形色大胆地进行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了个性空间,让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参与了以创造活动为核心的教育。
三、适当的评价是个性化学习的动力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绘画内容的基本定性是自为存在的主体性。”“绘画以心灵为它所表现的内容。”心灵作为一种主观存在,它包含内心、精神、思想。因此,我们在评价作品时,学生是否把自己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是其作品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
然而对儿童画,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他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作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譬如,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时,得到的却是一瓢冷水:“这是什么画?大脑袋、小身子,人怎么站得稳?……”这类简单粗暴的斥责,常常使学生感到委屈。且不说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单是这种态度就足可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浇灭孩子那本不浓烈的兴趣之火。而且,许多教师往往以成人的欣赏标准给儿童作品打分:画画整洁,笔画清楚,造型具体形象的受到好评;画面整体奔放,用笔自由无拘无束、造型夸张的则是不合规范。
适当的评价,会有助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提高。一味的否定,只能扼杀天真的童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坚持鼓励个性化的评价。
在鼓励个性化的评价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出合理评价。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不要一棍子打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与敬佩感。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拿着他在课后完成的画给我看,并且很自豪地问我画得怎么样。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他的自画像。说真的,画得并不好,虽然是按素描人像的方式,但五官的位置不对,也不太象。这时,我对他说:“不错,有点象你,假如你明白了“三停五眼”的知识后,你一定会画得更象。”这样他的兴趣来了,我就给他讲了什么是“三停五眼”,见他听得入了迷,又趁热打铁,讲了五官的一些特征,并顺便以他为模特画了一张速写头像。他看了以后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听懂了,我回去一定好好练习,老师,你真棒!”
评价的方式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一堂美术课来说,是一个亮点。如在听一年级《鸟语花香》的公开课时,由于老师采用墙面作画的形式,在评价时,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互相欣赏,在自己喜欢的或美丽的花上贴上喜欢的小昆虫。然后在请学生讲讲为什么有的花周围小昆虫很多?有的却很少?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自己的画,有的说别人的画。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十分认真,这样有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鼓励个性化的评价中,我们也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同学提问,鼓励学生“插嘴”。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事实上这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办法。“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真诚的心去教学,营造出美术个性化的良好学习环境,开辟美术学习的新天地,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提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方面,一个具备全面素养特别是艺术的人才能真正适应现在的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想象与创造的时空,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美术个性化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往昔“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已没有了立足之地,现在的学生需要的是朋友般的老师。而相对被动地接受状态的师生关系,已不能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纳。所以我们教师要能试着走进学生中间去,通过谈话、接触、询问、交流等方法,树立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小组合作式,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活动、自主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开放,从而迸发创造性灵感。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民主地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过程。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分子,在领引学生完成美术训练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不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不让学生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在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并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启发想象、鼓励创造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
艺术拓展人的想象空间,幻想刺激人的创造欲望。启发想象、鼓励创造是美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艺术自有生命,新教材要求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注意采取多种方法,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并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更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畅想,甚至是“胡思乱想”、“幻想”、“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并引导学生把多种多样想法通过美术的形色大胆地进行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了个性空间,让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参与了以创造活动为核心的教育。
三、适当的评价是个性化学习的动力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绘画内容的基本定性是自为存在的主体性。”“绘画以心灵为它所表现的内容。”心灵作为一种主观存在,它包含内心、精神、思想。因此,我们在评价作品时,学生是否把自己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是其作品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
然而对儿童画,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他们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作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譬如,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时,得到的却是一瓢冷水:“这是什么画?大脑袋、小身子,人怎么站得稳?……”这类简单粗暴的斥责,常常使学生感到委屈。且不说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单是这种态度就足可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浇灭孩子那本不浓烈的兴趣之火。而且,许多教师往往以成人的欣赏标准给儿童作品打分:画画整洁,笔画清楚,造型具体形象的受到好评;画面整体奔放,用笔自由无拘无束、造型夸张的则是不合规范。
适当的评价,会有助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提高。一味的否定,只能扼杀天真的童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坚持鼓励个性化的评价。
在鼓励个性化的评价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出合理评价。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不要一棍子打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与敬佩感。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拿着他在课后完成的画给我看,并且很自豪地问我画得怎么样。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他的自画像。说真的,画得并不好,虽然是按素描人像的方式,但五官的位置不对,也不太象。这时,我对他说:“不错,有点象你,假如你明白了“三停五眼”的知识后,你一定会画得更象。”这样他的兴趣来了,我就给他讲了什么是“三停五眼”,见他听得入了迷,又趁热打铁,讲了五官的一些特征,并顺便以他为模特画了一张速写头像。他看了以后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听懂了,我回去一定好好练习,老师,你真棒!”
评价的方式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一堂美术课来说,是一个亮点。如在听一年级《鸟语花香》的公开课时,由于老师采用墙面作画的形式,在评价时,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互相欣赏,在自己喜欢的或美丽的花上贴上喜欢的小昆虫。然后在请学生讲讲为什么有的花周围小昆虫很多?有的却很少?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自己的画,有的说别人的画。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十分认真,这样有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鼓励个性化的评价中,我们也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同学提问,鼓励学生“插嘴”。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事实上这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办法。“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真诚的心去教学,营造出美术个性化的良好学习环境,开辟美术学习的新天地,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