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创设“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

【作者】 蒙新琴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第二幼儿园



【正文】  《幼儿园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并且‘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环境的设置要为幼儿服务,使幼儿通过环境的影响,培养情趣,开阔视野,发展智能。多年来,我们也重视环境布置,但总是以教师的主观愿望和教师的审美观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幼儿发展的要求。为了让幼儿有充分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这种相互来获得发展,下面是我对幼儿园活动的环境创设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活动环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我们所做的一切为了孩子。那么,我们创设的环境应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和我们的教育相适应。
  1.从幼儿的角度来创设环境
  例如:小班幼儿的生活范围相对比较为狭窄,有着强烈模仿家庭的愿望。漂亮的糖果、好吃的点心,都会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因此,我为孩子们创设‘糖果店、点心屋、环境。到了中班年龄幼儿的生活范围逐步的扩大,已不再满足于模仿家庭生活。他们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好奇地看待在成人带领下的吃、穿、住、行等日常活动。公共汽车的站牌、饮品店的广告、农贸市场的杆秤,无不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我又为他们创设‘饮品店、理发店、童装店、农贸市场。’大班年龄幼儿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成人有意识引导,足迹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感受,跟愿意知道个究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他们对邮局的探索深入到对邮票的观察,他们对鞋城的探究全面到对每双鞋子的测量、设计、制作、买卖、维修、保养和做广告。我为他们创设‘影楼、鞋城、书店、邮局、医院、超市、花店、查吧、礼品吧’。这些环境的创设无论从高度、色彩、形象、内容等方面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孩子的眼光来衡量。所有的玩具,材料、图片都在幼儿的平视之内,孩子都能够得心应手。
  2.把空间留给孩子
  在活动环境的设置时,我挖掘空间的潜力,把桌椅摆成两张一组,每组的桌椅又构成一个活动区,供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有效的利用空间和桌椅,我还利用孩子们的睡房以及走廊,设置了建构区、自然角。
  3.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幼儿参与布置环境,不仅使他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倍感珍惜。例如:我在创设“水族服饰”的墙面时,我和孩子们讨论:“水族服饰有那些?它们是什么颜色?”根据孩子们讨论的内容,我画了几组水族服饰画,然后让孩子们各部分标的颜色,再让孩子们把各种服饰涂满颜色。当我和孩子们把这些画贴上墙后,孩子们都在找自己涂的服饰,这时我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些认识并了解这些服饰,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根据教育纲要的要求,经常更换内容。如:“好听的故事”、“小花草大世界”、“鸟儿的家”等等,有时让孩子们搜集与内容有关的材料,有时利用孩子们的手工作业来完成,在和老师共同布置的过程中,了解了其中的意义,较好的达到了让“墙说话”的效果。
  总之,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他们可以在教室自由自在的说,画,观察,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与同伴和老师平等地交往,可以在完全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感受,发现和创新。
  (二)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
  首先不搞形式主义,环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曾经一度重视形式,强调观赏性,装饰性。比如:活动室的门和窗吊着花花,果果,令人眼花缭乱。至于这样创设环境要达到什么教育的目的,则未加考虑。实践中我感到:教育要求不能依赖设计活动来完成,还需要在环境中不断的练习、强化,环境本身起到教育活动的延续作用。所以,不但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而且为适合幼儿的兴趣发展和活动要求加以调整,并对幼儿使用环境加以指导。
  其次,根据客观条件,创设具有不同层次的活动区体系。
  环境中如果静态的区域较多,可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及发展独立动手的能力,孩子的特征便是喜欢静,独立活动多。如果动态的区域较多,孩子们的行为特征是活泼好动,合作游戏多,所以一个理想的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根据我班的条件,活动室光线好的地方,安排几个静态的活动区,材料放置低,便于取放,并用柜隔开区域,使之互不干扰。教室的中间是集体活动区,右侧是几个动态的区域。我还为情绪不好的孩子设置了“发泄区“,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情绪不好,但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把气散在同伴身上,我用布缝制了苹果形、梨子形、冬瓜形的沙袋,不仅供孩子们发泄,而且也为喜欢“练武”的男孩子提供了锻炼条件。创设发泄区后班上不文明的现象减少了,也使老师更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三)环境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一个静态的环境起作用,还必须靠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环境的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1.依据教育要求,充实教育材料
  环境创设首先要明确目标是什么,以此为根据来设计,如:
  周教育目标中要求幼儿认识高矮。墙面布置一些比较高低的图(人,房屋、树等)。如:认识数字,活动室内外布置数字代表图。有些材料放时间长了,幼儿不再感兴趣了,如:手工去缝纫材料在一段时间后换成了编织区材料,这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们却带着较大的兴趣去做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材料的教育功能。
  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是发挥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好手段。我班设了一个“材料箱”,装满了小瓶、小盖、小板、纸盒等等,游戏时缺什么材料就到箱里去找。例如:我在“材料箱”里找了一根小木棍,两个大瓶盖做了“天平”孩子们很喜欢。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材料,更好的发挥创造了。
  2.向幼儿介绍环境,提出在环境中学习的要求
  我在开学前就创设各个活动区域,幼儿第一天来园,我带孩子你参观各个区,每一个去先让孩子们观察有什么材料?这些材料能做什么?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对于活动区中的一些物品名称和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也要教师帮助掌握。如:幼儿将天平说是“称”,教师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天平的作用,并帮助孩子在今后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
  3.观察记录幼儿
  幼儿参与环境活动后,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活动,如:观察孩子游戏中的情绪怎样?性格上的原因?注意了怎样?。这些我们都要记录,作为今后进行个别教育的依据。例如:在多次的观察中发现韦凯译小朋友总是喜欢一个人玩,便进一步分析他的心里特征,发现他主要是胆小,怕羞,我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小朋友找他共同游戏,告诉小朋友凯译特别会玩“跳跳棋”,让他教教你们。孩子们主动向他请教,他自然产生一种自豪感,渐渐地他克服怕羞的心里,能和大家一起快乐的游戏了。观察记录幼儿,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依据,便于以后进一步为幼儿提供环境和创设环境。
  (四)与幼儿交往
  教师要在环境中发展孩子的能力,就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和他们一起玩,他们的积极性的很高的。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探索和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有错误和不完善,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结论是否有问题。有一次在自然区,我看到两个孩子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我过去引导他们观察叶子的正面和背面是不是一样的?孩子们仔细看看说:‘叶子上有密密的小眼眼,正面眼小,背面眼大。’我把周围的孩子招呼过来,告诉大家他俩的发现,并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些小眼眼有什么用吗?原来植物也需要呼吸,这些小孔就是用来呼吸的。我们马上做实验,把一片叶子涂上油漆,把那些小孔堵上,几天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片叶子变黄……。’孩子们听的聚精会神,他们在思考,在对科学的奥秘产生兴趣。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创造,是我们教师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经验,吸取大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