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解云静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中学



【正文】  【摘 要】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评价都以中考成绩为唯一目标,教师具有高度的权威和尊严,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全面发展,师生间是合作关系,关系融洽是新课标所关注的。联系自己平日数学教学,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一直为众多教育家所青睐。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客观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实际操作,最终真正的掌握知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所依赖的不是强制与灌输,不是简单的口耳相传,而是教师精益求精地激趣与导学。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于不能自拔了,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中,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循循善诱、表扬鼓励,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生学习主要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其认知世界里,耳目所见的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颖、好奇、美好的。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根据课程的知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一抽象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有很多,如:照相机运用了图形的缩小原理,显微镜则是把事物放大。教学中把照相机和显微镜带进课堂教学,这就把无形的知识与有形的实体拉近了距离,创设了生活中的真情实境。这样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索,思维活跃,尝到成功喜悦。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系列中图形全等变化之重要部分,小学和现实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有过浅显和形象的接触过程,这节将在此基础上深层次去探究旋转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图形运动观念和思想。在设计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欣赏旋转、认识旋转、辩析旋转、应用旋转这条主线,探讨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出来图形旋转之三要素并且认识到旋转图形前后的基本性质。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较好达成了本节课地教学目标。
  2、突破抽象,激发数学眼光
  教学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意义时,课始,教师板书一个“1”字,问:“认识吗?”“1”谁不认识呢?但在初中课堂上,哪个老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问题背后必有奥妙。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问题背后奥妙的揣测中,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简单的问题拉开了教学创新的序幕。果然,学生的思路先是局限在单个的物体上,“一个苹果”“一张桌子”。老师稍一点拨,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1”还可以表示“一个班集体”“一群羊”“一束花”,等等。这一环节,张老师把学生对“1”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由表示基数意义的自然数的“1”,引向了表示一个集合的整体意义的“1”。这两个不同层次的“1”的意义,对应了“有理数、无理数意义”涉及的不同整体:在有理数、无理数初步认识阶段,把单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具象整体,把这个具象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具象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有理数、无理数的再认识阶段,把多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抽象的整体,把这个抽象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抽象整体的几分之一。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在讲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时,为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怎么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培养能力。如学无理数时给学生介绍无理数的由来: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间任何数都可以用整数或有理数、无理数表示,并将此作为他们的一个信条.有一天,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伯索斯突然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个奇怪的数,于是努力研究,终于证明出它不能用整数或有理数、无理数表示,?这个发现颠覆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在了信徒们中间产生了极大恐慌,他们把希伯索斯为投入大海.希伯索斯发现的这类数被称为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为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背景知识介绍,学生们不仅知道了无理数的由来,而且也树立了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
  4、表扬鼓励结合,强化学习信心
  有些学生学习吃力,产生厌学,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一两句斥责了事,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刺伤学生自尊心。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找出病源,对症下药,千方百计帮他们恢复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类学生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强化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建议,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课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对于数学题的解题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5、创设矛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有理数的乘方》市公开课时我大胆改编教材的引入题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的最高峰吗?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生:世界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又加了一句,珠穆朗玛峰在我们中国,一边回答,一边自豪的扬了扬头)
  师:我这里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大白纸,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
  生:绝对不可能!(部分生齐答)还有一部分同学眼中充满了疑惑。
  有一生甚至站起来说,这张纸太薄了,对折30次绝对不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甚至连我们的教学楼高都超不过。部分同学连连点头。
  师:我说这张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部分同学不相信,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们兴趣盎然,一副要通过折纸说理证明老师的说法错误,学习新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急不可待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同时边折边思考回答:
  (1)对折一次有多少层? 2层
  (2)对折二次有多少层? 4层,即22层?
  (3)对折三次有多少层? 8层,即222层
  (4)对折十次有多少层? 1024层,即 层
  (5)对折三十次呢? 即层
  此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用估算可以求出=( )( )( )=1024102410241000000000层。0.110000000001000=10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操作与估算中得到了升华,同时感觉到书写太麻烦了,从而引出新的运算有理数的乘方。
  又有同学提出了2=,  22=,  222=,类比得到2222=,   =,  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总结归纳出乘方的意义。由于矛盾冲突,学生一接触乘方方,就初步感受到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得很快,激发了学生认知矛盾冲突。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泼有趣,形象生动。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不一而足,以上列举的几种方法不可能具有普遍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金枝.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吴双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