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育农村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樊明莲

【机构】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修订课标”、“核心素养体系”的颁布,标志着新课改已进入“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为培育农村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抓基础,努力弄清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质、修炼自身的核心素养;抓关键,着力探索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建构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的现代新课堂。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现代新课堂;培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与思考

  教育部于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修订课标”)首次提出“数学素养”这一新概念,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更是把新课改推进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并进一步将学科教改的重心和目标定位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
  面对课改、教改的新趋势、新目标和新要求,笔者作为在农村初中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近年来,围绕“如何培育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一富有时代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大胆实践探索,努力开拓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一、奠定基础:弄清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修炼教师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深入学习“数学修订课标”和“核心素养体系”,笔者认识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综合性和学科性两个层次:“综合性”层次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化为人文积淀、乐学善学、勇于探究等十八个基本点。“学科性”层次,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修订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数学修订课标”确立的“总目标”,笔者将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系初步划分为四个层级:即数学基础层、数学问题解决层、数学思维层、数学精神层,这四个层级由低到高、逐次递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数学基础层”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等,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数学问题解决层”以“数学基础层”中的知识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础和工具,连接着基础层和数学思维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数学思维层”以“数学基础层”为依托、“数学问题解决层”为平台,对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化;“数学精神层”是“数学基础层”、“数学问题解决层”、“数学思维层”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体系能真正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高境界。
  这种具有时代性、专题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地深入学习、思考总结,使自己弄清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使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修炼,为有效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了认识和理念基础。
  二、抓住关键:探索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建构培育核心素养现代新课堂
  由于多种复杂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尤其突出的是“部分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成绩参差不齐”,不少老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究竟如何有效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使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也跟上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整体提升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的初步探索和思考是:作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数学修订课标”和“核心素养体系”精神、弄清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努力修炼教师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着力于探索培育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建构起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的现代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阵地的作用。
  1.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探索建构数学乐学课堂,实施愉快教学,促使学生快乐而高效地学习。“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学习目的、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定向、激励、维持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建构数学快乐课堂、实施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实践与思考: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学习新课堂,努力在学生身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爱数学”的效应;二是建立呵护、激励、促进的数学学习新课堂,努力增强全体学生特别是数学学习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三是建立合作、展示、共享的数学学习新课堂,努力使全体学生特别是数学学习学困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喜悦。
  2.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突出的现状,探索建构全员参与课堂,尝试分层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富有实效地学习。“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要彻底摈弃长期存在的“单纯面向升学、盯着极少数尖子生、严重忽视绝大部分学困生”等落后观念和作法,真正做到“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笔者的实践与思考是:从学生数学学情出发,兼顾学困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地“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人人进步。”比如,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安排小组成员时合理搭配优、中、差数学学习基础的学生,注意发挥优等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特别是数学思维方式对学困生的启迪作用,以优等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热情和习惯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困生;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时,尽量留足思考时间,避免以优等生的回答来剥夺学困生的思考,同时对学习优等生另选一些有一定难度、比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解决;科学分层设计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进行“各得其所”的训练。这样措施,既使“学困生‘吃得消’、能进步”,又使“优等生‘吃得饱’、能发展”。
  3.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较弱、运用能力欠缺的现状,探索建构数学思维、运用课堂,整体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指识别和发现复杂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修订课标”对“问题解决”确立的具体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为此,笔者探索运用“动手实践法”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运用能力,就是教师先不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打开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并持续引领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整体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数学核心素养。
  4.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精神培育重视不够的现状,探索建构数学文化课堂,在进行数学基础、问题解决、思维提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数学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整体培育影响学生终身的数学精神。数学精神是指学生通过对数学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将自身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内化而形成的科学形态的数学精神和人文形态的文化精神。数学精神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数学学科和情境,而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对于提升“核心素养体系”中所列入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数学精神的熏陶感染呢?笔者的实践和思考是运用“适时渗透法”,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数学精神。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故事等,把对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渗透其中。比如,教学“勾三、股四、玄五”时,我还给学生列举并解答《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关于勾股定理运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敬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继续学好数学并运用数学报效祖国和社会的信心与决心。这就是数学精神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