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作者】 谢山青
【机构】 江西省贛州市贛县区南塘中心小学
【摘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情趣,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前、学中和学后朗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我加强了朗读教学。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学前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这需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人人参与读书,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多字,不少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了人教版《爬山虎的脚》和《颐和园》之后,再来教授《田园诗情》,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找到自己感受比较生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两部分,积累优美词句。然后安排小导游活动,进行迁移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监督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读的机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学中读。
教学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例如: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三、学后读。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说:诵读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教师的指点点拨作用,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读书,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背诵来提高“自能读书”读书的能力。因为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种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逐渐消化、融会贯通、发展智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熟读成诵,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受到了语言环境的熏陶,而且将领悟词汇、句法等知识内化为终身受用的语文技能。这正是新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注意文化熏陶,培养自学能力,顺应时代潮流”之要义所在。读书训练时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语文网,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