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周 莉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激发情感;培养创新;合作探究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夜莺的歌声》一文,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①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②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③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④探究寻根,深挖歌声。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质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又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学生独特的感受,有时我们的老师会理解成不着边际,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当学生归纳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并上台板书时,引导学生说出把“收复”和“建设”四字写得特别大。收复写得大是让同学们引起注意,只有收复台湾,才能建设台湾。建设写得大是要说明建设也很重要。老师注重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见解,不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思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来展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引导学生说出读完课文后的不同感受:气愤、痛快、开心、激动……教师没有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而让学生从课文的词句中寻找支撑这些感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学生反复阅读,揣摩文章的段落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情感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时而愤怒,时而仇恨,时而激昂,时而痛快,时而开心,时而激动,使得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过程。
  三、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凭借其自身的优势, 最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们置于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分组后对问题的质疑、讨论、交流、解决等一系列流程, 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模式, 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例如, 在老师对说明文文体进行教学讲解时, 可以将学生们分为5-6人小组, 并在组内做好分工, 规定哪些同学负责课外资料搜集、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讲解、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的撰写, 将学生们合理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书本上的具体内容, 探究并总结文体的特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尝试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动笔写一篇说明文, 并最终进行小组展示和比拼;在对“辩论”形式进行讲解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辩题自主选择持方, 将学生们氛围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和学习;除了以上举例, 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对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形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在语文课堂开展“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 能够使学生之间充分了解彼此, 让他们在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培养起良好的同学友谊, 同时也能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也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总之,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