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课堂中和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作者】 罗瑞红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瑞垌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课堂中和美学习共同体中可由具有不同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教师及学生共同构成,这些教师包括尚需要成长的青年教师,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及一线具有丰富实践智慧的特级教师及在等待学习及成长的学生等。以赫德为首的一批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包含五个维度:善于支持与分享、共同的愿景、合作与转化性学习、支持性条件、共享的个人实践。
【关键词】 和美学习共同体;分享;共同成长
我们以此作为思考的理论基点,结合实际体验,尝试构建课堂中和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框架,并做如下分析与阐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最优化的和谐状态中投入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和美教育思想的浸润,在老师的引领和参与下,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和谐、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在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以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使“和乐共进美人美己”的学风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在和美课堂里找到一席之地,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后通过组织交流分享会,使老师及学生的在课堂和美学习过程中的所获所得进行交流分享,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使老师及同学们自发地交流分享,在一种分享的气氛下不断推进和美学习共同体的前进。
(1)通过德育处组织全校教师,利用教室四面墙壁、黑板报、外墙展板等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打造具有“和美”共性的各具特色的年级、班级课堂文化。
(2)由教导处、教科室做指导,引导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利用个人教学技能技艺,通过巧妙课堂活动设计或教师导语,创设紧张有度、轻松愉悦、自主合作的教学情境。
(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学科知识高尚的情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4)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二、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设计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通过学科组、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适宜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问题和要点,结合各班级实情,详细设计团队学习的活动流程。如教材难点的突破,合作的实验,小组讨论记录与汇报。
(1)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鼓励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自主学习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充满乐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谢。
(2)变“个体独学”为“小组共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中,特别注意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机会,在检查课前预习效果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听、说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鉴别、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辩论的习惯。
(3)变“被动接受”为“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培养探究学习意识: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三、组建不同形式的学习团体,倡导自主发现、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校以课题组主研人员为核心,在相应班级落实课题实验,同学科组、教研组的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展开讨论研究,议定如何组建不同形式的班级学习团体:双列大组、单列小组、四人小组或分类组合小组;实践中,我们结合“和美之星”评价机制的推进,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发现、主动质疑,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研究,互助合作,达成学习目标。如四年级组关于学习小组优化组合的小课题研究就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梳理了一套关于如何将不同类型学生分组搭配的方法。
四、完善课堂评价机制,既有个体评价又注重团体评价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和美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行动,如新教师汇报课、和美开放课、和美赛课、和美名师示范课等,进一步完善《和美课堂评价量表》。在课题实践中,我们丰富了评价量表关于学习团体的权重;同时,德育处也完善了“和美之星”评价标准中关于学习团队的评价,我们将之细化调整用之于教学课堂。
五、利用常规教研时间集中研讨,搭建年级组、学科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进一步推进和美“走动式”和美治校模式,各分管行政走入课题小组和学科教研组,同时跟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所在班级(即课题实验班级)结对子跟踪帮扶,以“交流、督促、提示、指导、帮扶”形式开展工作,使教师发展规划在研究与实践中落实,使共同体实现分享的价值。在每学月的一项常规教研中,学校规定教研组集中对该课题的实践进行研讨,主要针对本年级组、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使年级或学科组的教学呈现一定的特色。各组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都注重了学习共同体因素,将之作为重点。如英语组在三年级尝试小组学习游戏,明显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效度。
六、利用课例研究活动,对课堂学习共同体做专题实践研究
结合系列和美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行动,我们每学月分学科推行一次课例研究活动,主要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调度学习小组的行动,研究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与问题,意在创设一些具有和美特色的课堂团队学习模式。基本思路和方法:确立年段研究主题——提前安排观课议课方向——授课教师事先做观看说明——观课中听课教师如实填写评价量表——分组讨论并汇总议课方向——交流汇报、反思总结。
七、结合学科传统课程活动,检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效应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我们从全局、全程的角度对学科传统活动做了规划,使之课程化,形成一定的“套路”,旨在丰富教学实践,检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如语文创新型阅读课程(春季读书节好书共读,秋季写经典画经典),数学思维体验与智慧游戏课程(高低段),科学开心农场种植活动课程,英语(春季国际文化教育周,秋季圣诞文化体验周活动),美术(民艺剪纸课程、创想课程、蜡染、民俗民风版画课程),音乐(金笛子竖笛乐团,小百灵合唱团,乐舞民俗舞蹈团活动课程,铿锵节奏中国鼓),体育(龙小子小龙队、熊猫连箫、田径、游泳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锻炼了师生,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发挥出了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每一次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便是一个学习信息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家把视野聚焦在同一个方向上,老师及学生间知识共享需要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积极主动与别人交流的勇气;需要大家具备能够完成将个人内显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的意识与能力,并鼓励以口头、书面、网络媒体等多元手段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研究“和美学习共同体”的生成、组建、完善、提升,树立并优化师生全局发展和共同成长的意识,在“共同体”构建中浸润“谦、信、善”教育,凸显“博爱、精艺、致远”精神,培育“和美学生”,成就“和美教师”。这促进了和美教师与和美学生的共同发展成长,不论是在选修课程还是国家课程,我们的和美师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激发了和美人的教学热情和智慧,展现了和美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风貌。
【关键词】 和美学习共同体;分享;共同成长
我们以此作为思考的理论基点,结合实际体验,尝试构建课堂中和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框架,并做如下分析与阐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最优化的和谐状态中投入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和美教育思想的浸润,在老师的引领和参与下,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和谐、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在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以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使“和乐共进美人美己”的学风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在和美课堂里找到一席之地,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后通过组织交流分享会,使老师及学生的在课堂和美学习过程中的所获所得进行交流分享,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使老师及同学们自发地交流分享,在一种分享的气氛下不断推进和美学习共同体的前进。
(1)通过德育处组织全校教师,利用教室四面墙壁、黑板报、外墙展板等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打造具有“和美”共性的各具特色的年级、班级课堂文化。
(2)由教导处、教科室做指导,引导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利用个人教学技能技艺,通过巧妙课堂活动设计或教师导语,创设紧张有度、轻松愉悦、自主合作的教学情境。
(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学科知识高尚的情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4)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二、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设计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通过学科组、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适宜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问题和要点,结合各班级实情,详细设计团队学习的活动流程。如教材难点的突破,合作的实验,小组讨论记录与汇报。
(1)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鼓励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自主学习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充满乐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谢。
(2)变“个体独学”为“小组共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中,特别注意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机会,在检查课前预习效果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听、说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鉴别、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辩论的习惯。
(3)变“被动接受”为“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培养探究学习意识: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三、组建不同形式的学习团体,倡导自主发现、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校以课题组主研人员为核心,在相应班级落实课题实验,同学科组、教研组的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展开讨论研究,议定如何组建不同形式的班级学习团体:双列大组、单列小组、四人小组或分类组合小组;实践中,我们结合“和美之星”评价机制的推进,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发现、主动质疑,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研究,互助合作,达成学习目标。如四年级组关于学习小组优化组合的小课题研究就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梳理了一套关于如何将不同类型学生分组搭配的方法。
四、完善课堂评价机制,既有个体评价又注重团体评价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和美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行动,如新教师汇报课、和美开放课、和美赛课、和美名师示范课等,进一步完善《和美课堂评价量表》。在课题实践中,我们丰富了评价量表关于学习团体的权重;同时,德育处也完善了“和美之星”评价标准中关于学习团队的评价,我们将之细化调整用之于教学课堂。
五、利用常规教研时间集中研讨,搭建年级组、学科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进一步推进和美“走动式”和美治校模式,各分管行政走入课题小组和学科教研组,同时跟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所在班级(即课题实验班级)结对子跟踪帮扶,以“交流、督促、提示、指导、帮扶”形式开展工作,使教师发展规划在研究与实践中落实,使共同体实现分享的价值。在每学月的一项常规教研中,学校规定教研组集中对该课题的实践进行研讨,主要针对本年级组、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使年级或学科组的教学呈现一定的特色。各组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都注重了学习共同体因素,将之作为重点。如英语组在三年级尝试小组学习游戏,明显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效度。
六、利用课例研究活动,对课堂学习共同体做专题实践研究
结合系列和美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行动,我们每学月分学科推行一次课例研究活动,主要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调度学习小组的行动,研究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与问题,意在创设一些具有和美特色的课堂团队学习模式。基本思路和方法:确立年段研究主题——提前安排观课议课方向——授课教师事先做观看说明——观课中听课教师如实填写评价量表——分组讨论并汇总议课方向——交流汇报、反思总结。
七、结合学科传统课程活动,检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效应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我们从全局、全程的角度对学科传统活动做了规划,使之课程化,形成一定的“套路”,旨在丰富教学实践,检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如语文创新型阅读课程(春季读书节好书共读,秋季写经典画经典),数学思维体验与智慧游戏课程(高低段),科学开心农场种植活动课程,英语(春季国际文化教育周,秋季圣诞文化体验周活动),美术(民艺剪纸课程、创想课程、蜡染、民俗民风版画课程),音乐(金笛子竖笛乐团,小百灵合唱团,乐舞民俗舞蹈团活动课程,铿锵节奏中国鼓),体育(龙小子小龙队、熊猫连箫、田径、游泳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锻炼了师生,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发挥出了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每一次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便是一个学习信息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家把视野聚焦在同一个方向上,老师及学生间知识共享需要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积极主动与别人交流的勇气;需要大家具备能够完成将个人内显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的意识与能力,并鼓励以口头、书面、网络媒体等多元手段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研究“和美学习共同体”的生成、组建、完善、提升,树立并优化师生全局发展和共同成长的意识,在“共同体”构建中浸润“谦、信、善”教育,凸显“博爱、精艺、致远”精神,培育“和美学生”,成就“和美教师”。这促进了和美教师与和美学生的共同发展成长,不论是在选修课程还是国家课程,我们的和美师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激发了和美人的教学热情和智慧,展现了和美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