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
【作者】 肖爱玲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对音乐的记忆力、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力入手,再遵循一定的原则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音乐审美;欣赏能力;教学方法;策略;提高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是人类创造音乐的原动力,也是音乐表现的核心。很多学校的学生音乐知识贫乏,音乐素质较差。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理性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现实要求。音乐欣赏课使同学们思想上受到教育,更加开阔视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总能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或激动、快乐、心情舒畅,或深沉、凝重、富有哲理,音乐总能让听音乐的人从内心、从情感上产生小小的共鸣,或极大的共鸣,感受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等不同,大脑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展开的联想的活跃度不同,同样的音乐所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音乐欣赏感受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的,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创新和收获。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力呢?
一、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源动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由于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过于单调和脱离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在对有些内容的学习中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听不下去,造成学习的被动,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改变,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音乐课变成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前,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与非洲有关的各种材料,上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谈了自己对非洲了解到的相关知识。有的同学了解到非洲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非洲的特产,非洲人的特点和民间聚会庆祝等,还有同学跳了一小段非洲舞蹈,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非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在欣赏时我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中的乐器特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音乐整体感知能力
音乐整体感知能力是对音乐表现的多种要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性、音色、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的整体感知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目前中学音乐欣赏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全国的通用教材,所以就表现出针对性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就很难在一本教材中体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如在上《龙船调》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聆听歌曲,再让男女同学对唱表演,然后通过对具体的旋律起伏、节奏的疏密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的分析让学生来理解与本课的有关知识点,由于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湖北民歌,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和积极性,再通过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改编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音乐诸要素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三、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在时间方面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课本顺序,我从课本中的中国近现代作品入手,然后再介绍古代作品,同时在欣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感受,从而不再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欣赏中国近现代声乐曲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非常熟悉,大家在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作品时,不由自主地就会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外国音乐作品的安排上我从欧洲18、19世纪音乐中的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见长,旋律优美流畅,有些作品结构不大,容易被学生接受;象法国作曲家比捷的《卡门序曲》以及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饮酒歌》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作品;第二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鲜明的个性特点,大量的新体裁的产生以及众多优秀作曲家的丰富作品,为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欧洲音乐史中它处在古典主义和民族乐派之间,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欣赏民族乐派和古典主义音乐就不会觉得困难。
四、培养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欣赏京歌《唱脸谱》时,我让同学们凭自己的想象画脸谱,大家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从歌曲都内容中得到提示,画出了他们想象当中都各种脸谱,然后我又把事先准备好都京剧人物中的脸谱放映给大家看,他们即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京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
诚然以上几种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方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不断实践、体验中,欣赏水平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在欣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逐渐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了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各种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泛舟于音乐海洋的得力风帆.
参考文献:
[1]《培养音乐想象力》 柳良 《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第四期
[2]《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陈俊时 音乐天地 2006年9月
[3]《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郭声健著
[4]《音乐欣赏》 西南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周世斌著
【关键词】 音乐审美;欣赏能力;教学方法;策略;提高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是人类创造音乐的原动力,也是音乐表现的核心。很多学校的学生音乐知识贫乏,音乐素质较差。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理性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现实要求。音乐欣赏课使同学们思想上受到教育,更加开阔视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总能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或激动、快乐、心情舒畅,或深沉、凝重、富有哲理,音乐总能让听音乐的人从内心、从情感上产生小小的共鸣,或极大的共鸣,感受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等不同,大脑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展开的联想的活跃度不同,同样的音乐所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音乐欣赏感受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的,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创新和收获。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力呢?
一、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源动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由于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过于单调和脱离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在对有些内容的学习中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听不下去,造成学习的被动,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改变,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音乐课变成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前,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与非洲有关的各种材料,上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谈了自己对非洲了解到的相关知识。有的同学了解到非洲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非洲的特产,非洲人的特点和民间聚会庆祝等,还有同学跳了一小段非洲舞蹈,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非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在欣赏时我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中的乐器特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音乐整体感知能力
音乐整体感知能力是对音乐表现的多种要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性、音色、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的整体感知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目前中学音乐欣赏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全国的通用教材,所以就表现出针对性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就很难在一本教材中体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如在上《龙船调》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聆听歌曲,再让男女同学对唱表演,然后通过对具体的旋律起伏、节奏的疏密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的分析让学生来理解与本课的有关知识点,由于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湖北民歌,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和积极性,再通过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改编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音乐诸要素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三、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在时间方面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课本顺序,我从课本中的中国近现代作品入手,然后再介绍古代作品,同时在欣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感受,从而不再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欣赏中国近现代声乐曲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非常熟悉,大家在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作品时,不由自主地就会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外国音乐作品的安排上我从欧洲18、19世纪音乐中的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见长,旋律优美流畅,有些作品结构不大,容易被学生接受;象法国作曲家比捷的《卡门序曲》以及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饮酒歌》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作品;第二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鲜明的个性特点,大量的新体裁的产生以及众多优秀作曲家的丰富作品,为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欧洲音乐史中它处在古典主义和民族乐派之间,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欣赏民族乐派和古典主义音乐就不会觉得困难。
四、培养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欣赏京歌《唱脸谱》时,我让同学们凭自己的想象画脸谱,大家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从歌曲都内容中得到提示,画出了他们想象当中都各种脸谱,然后我又把事先准备好都京剧人物中的脸谱放映给大家看,他们即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京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
诚然以上几种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方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不断实践、体验中,欣赏水平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在欣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逐渐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了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各种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泛舟于音乐海洋的得力风帆.
参考文献:
[1]《培养音乐想象力》 柳良 《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第四期
[2]《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陈俊时 音乐天地 2006年9月
[3]《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郭声健著
[4]《音乐欣赏》 西南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周世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