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生良好音乐欣赏习惯培养策略

【作者】 高伟伟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  课程改革刚开时的那些年,特别盛行一种“比较”,那就是把中国的孩子的“基础教育”与欧美国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后来又有人把中国孩子和日本的孩子进行比较。 比如比较中日两国的孩子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或者中日两国孩子在参加集会或者欣赏音乐会时的不同表现。 这种比较的结果有好有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我们国家的孩子能够吸收别的国家基础教育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短处。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对中国和日本儿童在音乐会上的表现不满意。 因为的确有一些孩子喜欢在人多的场合大喊大叫、肆无忌惮、不尊重表演,显得特别没礼貌。 我们一直也在寻求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和手段。 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要养成怎样的音乐欣赏习惯也有了新的规定。可见,要培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音乐老师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树木需要十年,树人却要百年,我们培养的有用人才会影响到培育后的几个世纪。学生学习的数理化知识随着间的推移可能会忘掉,但是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却可以伴随学生的终身。使其终身受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也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一、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仔细聆听的习惯
  从低年级学生入学开始,我就特地制定了一个有趣的课堂导入小游戏,在每一节上课前,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把主要部分编成一个优美的音乐节拍,让所有学生站起来。 先听老师的节拍,再认真倾听,重复老师的节拍。 哪个小组的同学做得好,重复的对,就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 哪一组没有重复正确,就让节拍重复正确的小组同学给他们演示一遍,因为小学阶段每个班每星期大约是两节音乐课, 为了养成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仔细聆听的良好习惯,我每个月选取同一个节奏进行倾听练习, 例如,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我选择了一些节奏“小红帽”,“鸭子数量”, “幸福拍手歌曲”和“小蜗牛”等节奏。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练耳活动,同时兼顾节奏练习。孩子们从开始的生疏到逐渐的熟练,慢慢的她们发现,要想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就必须安静下来、认真倾听才能达成目标。 开始的时候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发出指令——安静! 或者——做好! 认真听! 等,几个月过去了,孩子们已经不用听老师的指令,只要我一个手势我这一个眼神,他们就知道老师让他们干什么。 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每当音乐课的时候,一进入教室就立刻安静下来,竖起小耳朵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第二、其次,要注意在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
  我们知道,当我们的眼睛用心观察事物时,是无法分心再说话的。课堂上学生由于观察也可以保持沉默。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不但要求自己上课时必须仪表整洁靓丽,还特别注重使用肢体语言。 在上课时,需要学生使用高亢的情绪或音调表现时,我会略微把手势太高,让学生跟着我的手势练习发音。 在学生自己练习时,我也不拘一格,让学生自己创造动作和运用表情。 我只是给予适度的点拨。 当学生听音乐时,他们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并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当然如果学生是在理解不了,我就要求他站到前边,观察别的学生怎样用肢体语言表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学生还可以在小组内带着表情相互表演,给对方评分。 我及时对小组的表现表示赞赏。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我及时告诉他完美的地方。 对于那些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胡乱说话的同学,或者不听别的同学的音乐表演,只顾着顾自己玩耍的同学, 或者在下面走神、做一些跟上课没有关系的事,我都及时给予指出,要求学生改正。 音乐一门非常有趣的听觉艺术,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耳朵倾听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调动他们的视觉, 因为在认真观察时,他们的注意力一旦集中,就会自然而然地闭上嘴巴。 一个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可以充分运用肢体语言,代替音乐指令,学生倾听音乐后,跟着来行动。 当他们真正欣赏音乐之美并充分欣赏音乐的艺术美,他们就会投入其中。 没有被其他东西吸引和分心,教室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得安静。
  第三、还要注意在歌曲学习中倾听学生的良好习惯
  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要学会歌唱。无论是合唱教学还是歌唱教学,都需要以学生的认真倾听,正确的节奏演唱,准确的音调为基础,这些教导必须基于听音乐的学生。如果学生不在课堂上听,他们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我按照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呈阶梯式发展:
  1.在一年级学习歌曲时,首先要教学生听听歌曲的节拍,然后谈谈他们感染的情绪。
  2.二年级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添加乐器伴奏或动作表演,表达在脸上听到的音乐情感。
  3.三年级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听音乐默唱或跟着琴轻唱;小耳朵的主人们不仅能听音乐伴奏,还能轻声唱歌,还可以听到自己的歌声是否会用完。
  4.四、五年级,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唱练习,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要求学生能够听自己演唱出的歌声的和其他同学的歌声, 是否整体上达到统一,是否有音调不一致的地方。
  5.到了六年级,随着孩子们音乐欣赏倾听能力的逐渐成熟,各个班级都成立合唱队,我在每次合唱练习之前,都在琴键上弹出不同音调,让学生分辨,进行练耳, 直到所有同学都开始进入认真倾听的状态,才开始进行教学。
  第四、在乐曲欣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音乐教科书中,有大量新的、吸引人的音乐欣赏课程。如果课堂上学生嬉笑喧哗,美与良好的欣赏习惯,那么这些欣赏课就形同虚设。当我教学音乐欣赏课时,我一般采取以下步骤教授:
  (一)安静地闭眼静听
  每次当我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我都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问“你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 学生便听提示边想象,“要初步体验作者传达的情感,这需要学生充分听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感知音乐水平,力量,弱点,节奏和音调等因素,甚至可以判断作品的情感和情感。“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 心灵语言只能用心灵感受,并与心灵沟通。 在安静的环境中,音乐正在崛起,并以人类的精神进行概括,这是享受音乐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上,表面上师生的“安静”深层动作 - 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是不是积极参与?这就像音乐暂停的作用,此时没有声音。但比有声音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二)抓住音乐要素再听
  学生在第一遍闭眼睛欣赏音乐后,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无论他们听出了多少,教师都可以及时地给予可定,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们音乐欣赏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音乐欣赏习惯的肯定。 对于学生说的不完全的回答,我再结合音乐创作的背景,进行系统科学地介绍。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具有不同的表征意义,每首歌的特征也不同。 他们有相似之处和不同的欣赏点。 把这些经过分析传导给学生,学生将更有兴趣第二次听,并在听音乐时更专注。
  (三)学会有比较地倾听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音乐节奏,音色,风格等。 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我将引导学生听他们学到的音乐。 确定每首音乐之间的差异,在此过程中,他们将有强烈的获胜欲望和渴望知识, 从而在音乐比较中增强音乐感,每个音乐课程都可以获得更多乐趣和放松。 当然,在听音乐时,涉及到很多内容,学生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内容。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交给不同的音乐方式,他们可以选择性地性地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以便他们“倾听”,渐渐地即使没有老师再监督,也能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音乐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学科,有着其特有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小学音乐教学的很多教学活动,都要在在学生良好倾听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都很熟悉习惯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家庭,社会和公共场所都是学生欣赏他们习惯的课程。 我们在上课之外,也要经常告诫学生,让他们知道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对一个人良好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理解,我们要求他养成认真倾听、懂得欣赏的良好习惯,并不是因为担心他们上音乐课无目的地玩或者影响别人, 有这
  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原因是,只有让孩子养成听音乐的习惯,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唯有认真投入地探究其规律,才有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欣赏音乐,发现更多人生中的美好情感,才会在一次次充满激情的的音乐欣赏中,和艺术同行。 喜欢音乐并拥有良好音乐欣赏习惯的孩子,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