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问题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蒋锐敏
【机构】 陕西延安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问题化教学;应用
什么是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可见,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整合为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化教学设计,它以设计教学问题为切入视角,强调教学问题的系统性,层次性,序列性,并为教学问题的设计提供支架模板,以帮助教师检验教学问题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教师所意识到,并且在常规课教学中已有很多有效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果能够针对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不同深度的相关思考问题,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各个层次组的学生需求,而且可以诱发他们在不同层面的思考与不同的求知方向,以此来促使其保持思维的深刻性和连续性。如果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也势必将发挥它的诸多优势。那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怎样把教材内容设计成问题,然后加以应用呢?笔者结合自己和身边同事的课堂为案例来展开论述。
一、设置问题时吃透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
教学就是教师要明确教学方法,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在创造,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问题化教学思路。“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1】如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其中有幅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让学生“体会”历史,给这幅历史图画配上解说词。
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一(10)班 刘碧然同学设计:
(丈夫)杰克:嘿,艾莉丝,别看书了,快来看哪,今天赚了这么多!
(妻子)艾莉丝:噢,主啊,真对不起,别打扰我看书。你嚷嚷什么啊?
(丈夫)杰克:你看什么书啊。快看看(抖抖手中的钱袋),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钱是个好东西啊!你知道这是从哪得到的吗?哦,不,你肯定不知道。噢,我的上帝啊!是东方,那里是天堂!那里遍地是黄金白银。万能的主啊!请赐予我智慧和力量,让我拥有黄金白银丝绸!
通过体会历史,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场景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体会过程中,学生心灵会有启悟,情感态度得以升华,价值观得以明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只有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及行为设置问题,组织教学,我们才能克服那种所谓的以表面活动为基础、以及以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同时也才能克服那种造就刻板答案与表面化知识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反对设置的问题都是要学生回答是什么或者是回答对还是错的问题,反对不经过思考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问题,反对设置问题脱离教学主题和重、难点,反对设置的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可探讨的载体和素材,更不能设置的问题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
【案例2】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导入设计
师: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谈到农业,我似乎看到了骄阳下麦浪滚滚,老爸和老妈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挥汗如雨。农业凝结着农民太多的喜悦和悲伤,希望和无奈。唐朝诗人李绅《悯农》一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这首诗你会背么?(教师引领,师生齐声背诵)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问题:1.唐代有什么农业技术?你知道它的作用么?
2.农民生产粮食,享受劳动成果,李绅为什么要怜悯他们?你知道个中的原因吗?
李惠堂:唐代农民懂得锄地。锄地的作用是除掉杂草,让庄家长得更好!
师:很好!锄地又称作为中耕,不仅能除掉杂草,还可以保墒。除杂草的同时达到松土的目的,遇雨可以储存水,从而减轻旱灾影响的程度。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传统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张先明:农民辛苦劳动,但是受地主压迫,经常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地,因此李绅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怜悯之情。
师:张先明同学分析得很准确,不同的土地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对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的作用是不同的,怎么样的土地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换句话说,制度创新之于农业发展关系重大,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
这个导入设计中开发了教师的生活资源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资源比较典型,既营造了一个情感场,又贴近学生,而且通过问题设计成功实现了学生经验和知识目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将教材知识设置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链,必然能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知识的欲望。
【案例3】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节课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呈现文字资料: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师;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当时松江和太仓的人靠织布为生,织布比种田更赚钱。
师:后来呢?
生:洋布大大流行。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洋布呢?
生: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洋布进入中国市场。
师:洋布进入中国市场就一定或冲击到土布吗?
生:会。有的回答不一定。
师:为什么洋布对土布有冲击?
生:洋布物美价廉
师:同样是布,为什么洋布物美价廉呢?
生:因为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效率高。而且鸦片战争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
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中国与当时的世界相比,我们处于什么状态?
生:我门是手工生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师:为什么工业革命偏偏会在英国发生,而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生: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郑和下西洋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以上这段课堂对话,从一则简单的史料开始。教师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带着学生由近及远,不断拓展。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已学知识与眼前的史料连接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材料焕发出了新色彩。
四、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设想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遇难或者太过于简单都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4】某中学青年老师在讲授《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呈现文字材料: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往施行。钦此。
──引自《太平天国》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沉默)
师:这则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在实践上难以实施,最终采用的是“交粮纳税”的传统做法。
该案例中,教学效果不高,原因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较难,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太少,结果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是笔者近几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也是自己在实践问题化教学方法体验中的浅显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懈怠,不断进取,为推进学生有意义的历史学习殚精竭力,毅然前行。
【关键词】 问题化教学;应用
什么是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可见,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整合为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化教学设计,它以设计教学问题为切入视角,强调教学问题的系统性,层次性,序列性,并为教学问题的设计提供支架模板,以帮助教师检验教学问题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教师所意识到,并且在常规课教学中已有很多有效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果能够针对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不同深度的相关思考问题,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各个层次组的学生需求,而且可以诱发他们在不同层面的思考与不同的求知方向,以此来促使其保持思维的深刻性和连续性。如果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也势必将发挥它的诸多优势。那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怎样把教材内容设计成问题,然后加以应用呢?笔者结合自己和身边同事的课堂为案例来展开论述。
一、设置问题时吃透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
教学就是教师要明确教学方法,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在创造,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问题化教学思路。“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1】如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其中有幅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让学生“体会”历史,给这幅历史图画配上解说词。
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一(10)班 刘碧然同学设计:
(丈夫)杰克:嘿,艾莉丝,别看书了,快来看哪,今天赚了这么多!
(妻子)艾莉丝:噢,主啊,真对不起,别打扰我看书。你嚷嚷什么啊?
(丈夫)杰克:你看什么书啊。快看看(抖抖手中的钱袋),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钱是个好东西啊!你知道这是从哪得到的吗?哦,不,你肯定不知道。噢,我的上帝啊!是东方,那里是天堂!那里遍地是黄金白银。万能的主啊!请赐予我智慧和力量,让我拥有黄金白银丝绸!
通过体会历史,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场景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体会过程中,学生心灵会有启悟,情感态度得以升华,价值观得以明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只有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及行为设置问题,组织教学,我们才能克服那种所谓的以表面活动为基础、以及以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同时也才能克服那种造就刻板答案与表面化知识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反对设置的问题都是要学生回答是什么或者是回答对还是错的问题,反对不经过思考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问题,反对设置问题脱离教学主题和重、难点,反对设置的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可探讨的载体和素材,更不能设置的问题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
【案例2】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导入设计
师: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谈到农业,我似乎看到了骄阳下麦浪滚滚,老爸和老妈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挥汗如雨。农业凝结着农民太多的喜悦和悲伤,希望和无奈。唐朝诗人李绅《悯农》一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这首诗你会背么?(教师引领,师生齐声背诵)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问题:1.唐代有什么农业技术?你知道它的作用么?
2.农民生产粮食,享受劳动成果,李绅为什么要怜悯他们?你知道个中的原因吗?
李惠堂:唐代农民懂得锄地。锄地的作用是除掉杂草,让庄家长得更好!
师:很好!锄地又称作为中耕,不仅能除掉杂草,还可以保墒。除杂草的同时达到松土的目的,遇雨可以储存水,从而减轻旱灾影响的程度。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传统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张先明:农民辛苦劳动,但是受地主压迫,经常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地,因此李绅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怜悯之情。
师:张先明同学分析得很准确,不同的土地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对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的作用是不同的,怎么样的土地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换句话说,制度创新之于农业发展关系重大,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
这个导入设计中开发了教师的生活资源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资源比较典型,既营造了一个情感场,又贴近学生,而且通过问题设计成功实现了学生经验和知识目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将教材知识设置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链,必然能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知识的欲望。
【案例3】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节课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呈现文字资料: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师;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当时松江和太仓的人靠织布为生,织布比种田更赚钱。
师:后来呢?
生:洋布大大流行。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洋布呢?
生: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洋布进入中国市场。
师:洋布进入中国市场就一定或冲击到土布吗?
生:会。有的回答不一定。
师:为什么洋布对土布有冲击?
生:洋布物美价廉
师:同样是布,为什么洋布物美价廉呢?
生:因为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效率高。而且鸦片战争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
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中国与当时的世界相比,我们处于什么状态?
生:我门是手工生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师:为什么工业革命偏偏会在英国发生,而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生: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郑和下西洋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以上这段课堂对话,从一则简单的史料开始。教师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带着学生由近及远,不断拓展。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已学知识与眼前的史料连接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材料焕发出了新色彩。
四、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设想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遇难或者太过于简单都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4】某中学青年老师在讲授《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呈现文字材料: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往施行。钦此。
──引自《太平天国》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沉默)
师:这则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在实践上难以实施,最终采用的是“交粮纳税”的传统做法。
该案例中,教学效果不高,原因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较难,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太少,结果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是笔者近几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也是自己在实践问题化教学方法体验中的浅显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懈怠,不断进取,为推进学生有意义的历史学习殚精竭力,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