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 方 燕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十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规则意识是公民的必备素养,培养和树立规则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考验,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培养初中生的规则意识就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迫切需要,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要把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

  一、培养初中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包括道德、法律、纪律和规章三大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关乎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在这个追求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教育对于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难以提高认识,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在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投入使用以后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类似情况出现,特别是不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二、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还遵循着传统的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局限于教材。因此教学很容易同实际生活脱节,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规则意识教学素材缺乏
  目前学校采用的都是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课本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治意识的步骤和对策,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治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治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的重要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司法部门,让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深化培育规则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既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在比赛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丰富教材中规则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规则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规则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意识
  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上。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总之,守规则是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法律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有规则的影子。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复杂的交往关系,更需要相对统一的普遍性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无法形成严谨有度、自由和谐的秩序。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华、刘守旗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品德 七年级 下册 走近法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朱小蔓、李晓东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上册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杨静.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J].德育时空.2017.
  [4]张金玲.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百度文库.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fa301a2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