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作者】 黄建棚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正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学中的具体方法较多,结合教学实践,现归纳以下几点:
一、巧妙导入新课
导语是新课的开路先锋,运用得科学与否对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影响极大。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引趣发、故事法、设疑法、评价法、图像法等。在导入“三国鼎立”一节的学习时,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问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曹操和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你知道的三国人物有哪些?”这为认识三国打下铺垫。实践已经证明,巧妙导入新课至关重要。这就像一名演员亮相一样,能一下镇住台脚,抓住观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
二、善于启发思维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于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感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比如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都是农耕,为什么南方会超过北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进而明确南方经济的发展并超过北方,是由于南方地区战争相对较少,大量北方人民迁居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要善于启发思维,能力就会提高,并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进军,去探求真知。
三、引发成就感
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既面向全体,又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必须克服因怕差生耽误时间或不能与老师讲课很好“配合”而不给他们机会。事实证明,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既可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又有利于改变因“老师不提问我”而放松学习的侥幸心理。备课时设计出来难易适中的练习,学生努力后都能完成,使之产生“成功”之乐。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激发兴趣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在有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事,寥寥数语,设计一两次兴趣高潮,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注意力,不仅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形成兴趣高潮,且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一定要有节制。内容必须精选并紧密联系教材,切忌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的总体,平时应注意积累资料,以便教学中得心应手。
五、改革教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勇闯教学改革的新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兴趣所在往往是注意力的集中点,单一呆板的“注入式”易使学生疲劳、厌倦。改革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利用讲授法等传统教法长处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灵活运用发现法、谈话法、比较法、综合程序法、自学辅导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直观性教学。教材中地图比重较大,图像简明扼要,漫画幽默,景观形象逼真,文字生动有趣。巧用“读一读”提高学习兴趣,“想一想”启迪学生思维,“做一做”训练学生技能,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六、巧用记忆
记忆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而缺乏规律性的历史事件最难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寻找一些窍门,引发兴趣,帮助记忆。比如在世界历史中马克思的生卒时间(1818——1883),我们可以用谐音记忆“一爬一爬,爬上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中既感到轻松又增加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七、讲求语言艺术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历史课是否喜欢,老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要求老师有教高的语言修养,对历史事件描述准确、精炼、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给人以艺术享受,把课上得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八、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广泛。可在校园内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办历史专栏;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遗址去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校的乐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教学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学中的具体方法较多,结合教学实践,现归纳以下几点:
一、巧妙导入新课
导语是新课的开路先锋,运用得科学与否对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影响极大。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引趣发、故事法、设疑法、评价法、图像法等。在导入“三国鼎立”一节的学习时,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问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曹操和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你知道的三国人物有哪些?”这为认识三国打下铺垫。实践已经证明,巧妙导入新课至关重要。这就像一名演员亮相一样,能一下镇住台脚,抓住观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
二、善于启发思维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于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感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比如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都是农耕,为什么南方会超过北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进而明确南方经济的发展并超过北方,是由于南方地区战争相对较少,大量北方人民迁居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要善于启发思维,能力就会提高,并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进军,去探求真知。
三、引发成就感
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既面向全体,又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必须克服因怕差生耽误时间或不能与老师讲课很好“配合”而不给他们机会。事实证明,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既可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又有利于改变因“老师不提问我”而放松学习的侥幸心理。备课时设计出来难易适中的练习,学生努力后都能完成,使之产生“成功”之乐。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激发兴趣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在有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事,寥寥数语,设计一两次兴趣高潮,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注意力,不仅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形成兴趣高潮,且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一定要有节制。内容必须精选并紧密联系教材,切忌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的总体,平时应注意积累资料,以便教学中得心应手。
五、改革教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勇闯教学改革的新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兴趣所在往往是注意力的集中点,单一呆板的“注入式”易使学生疲劳、厌倦。改革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利用讲授法等传统教法长处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灵活运用发现法、谈话法、比较法、综合程序法、自学辅导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直观性教学。教材中地图比重较大,图像简明扼要,漫画幽默,景观形象逼真,文字生动有趣。巧用“读一读”提高学习兴趣,“想一想”启迪学生思维,“做一做”训练学生技能,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六、巧用记忆
记忆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而缺乏规律性的历史事件最难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寻找一些窍门,引发兴趣,帮助记忆。比如在世界历史中马克思的生卒时间(1818——1883),我们可以用谐音记忆“一爬一爬,爬上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中既感到轻松又增加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七、讲求语言艺术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历史课是否喜欢,老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要求老师有教高的语言修养,对历史事件描述准确、精炼、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给人以艺术享受,把课上得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八、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广泛。可在校园内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办历史专栏;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遗址去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校的乐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教学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