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对话

【作者】 李冬梅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铁厂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事件,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与理论的生产与创造。
  一、开放学习空间,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学习的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设计《黄果树听瀑》这一课时,我先板书“杰作”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曾经看过谁的什么杰作?从名人的杰作入手导入新课,既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杰作”一词,也巧妙地过渡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上来,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了解了黄果树瀑布。然后我借助幻灯片,出示黄果树瀑布图片,并向学生简介黄果树瀑布,让学生对这一自然奇观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设下悬念: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听到它的声响,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学习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响一段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学得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怎么样?请用自己脑中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这样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文字对瀑布声响的描写,而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已有的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描述瀑布的声响,进一步体现新课标理念。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老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这是学进行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同时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黄果树听瀑》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字词、理解生词,扫清了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是精读——理解课文。精读即:在老师的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习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黄果树瀑布》写法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在精读感受悟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组内交流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给予适当及时的指导、点拨、激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参观顺序:听到瀑声,看到瀑布,感受瀑布。抓住文章线索后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句子。三是熟读——品味感悟。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老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品味感悟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及情感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领略精神世界的深奥。《黄果树听瀑》是一篇游记散文,教学重点在熟读感悟,在指导熟读重点段时应先帮助学生边读连展开想象,以在头脑中形成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的基本表象,体会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妙。接着按浏览的顺序指导,步步深入,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到“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的形状,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情景,最后配合着录像,让学边看录像边感受瀑布泻入谷底溅出水珠“直洒”到“脸上”“那种凉丝丝的,舒服极了”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品悟,真正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到文章词语如诗如画的美感。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独特体验
  1.体会课文意境。“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张,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生机”两句话是一种什么情境?根据你的想像,你能描绘出这种情景吗?这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音乐,乐声奏鸣并叙述: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轰鸣,山回谷响,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人就好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然后紧密联系课文情境,把瀑布的雄伟气势,“如雷轰鸣”的声响,同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的人结合起来,展开联想,从而让学生体会出自然景观对游人的影响,使其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2.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的。师生积极互动,互相沟通,补充,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一个良好和语言环境。在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感悟瀑布形态的状观之美时,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两段文字,觉得它写得美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一首气吞山河的交响乐”,其形态就像“一幅雄伟壮观的中国画”,还有“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只遗憾自己不能身临其境一睹其壮观。同学们读了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呢?能否和老师一起分享?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总之,要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学生新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