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作者】 祁家桂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范岗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运作者,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方法;措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靠的是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基础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程教学资源,铺设各种方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互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有没有实效,关键在教师有没有很好地把握和操纵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数学素养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特提出几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互动,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既能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比如把理解性的学习分成几个层次:直接性的理解、解释性的理解、推断性的理解、创造性的理解。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我们要研究教材,挖掘探究的素材。研究教材是激发、引起学生经历知识过程的载体。研究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有哪些内容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内容;二是有哪些知识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点;三有哪些可以作为探究的重点,也就是有几个探究的重点。……这些问题从教材、教参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选择的探究素材要值得研究,即探究素材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有适当的探究空间。教材上的内容,由于篇幅和知识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使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发生的过程都那么详细地展示出来,只保留了基本的梗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就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教材上出现的可用来探究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行加工,再创造。而对于探究材料,教师要深入思考,择材而用,择时而用,同时注重挖掘可探究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经历真正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二、重视思维方式的引导
思维方式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意逻辑思维,把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统一整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要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探求知识的进程中,以便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读、议、思等方面给以指导。读,主要是教会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和数学问题,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深得要意,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力,才能抓住重点思考问题。议,就是在课堂交流发言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议论,对于学生出现谈论交流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教师应帮助他们逐步改正,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思,这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中特别重要,思,就是引导学生的运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探究。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研究学生,把握探究的起点。为什么要研究学生?这就是在教学时要看我们的施教对象,因为不看对象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要研究学生哪些?要研究学生的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特点,要研究学生的思想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此外还要把握探究的起点。从哪里开始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好。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基础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探究的起点。
三、重视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以改正,得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到提炼、升华,最终使教学更加完美,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反思教学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问一问: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传统的方式大多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学生理解消化,被动接受,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交流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反思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今后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见成效。思考有没有比这堂课更好的教学方式,如果有,它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它是否切合教材内容,它是否有助于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问题都思考好了,就用这种方式再上一节课,看看效果。现在不是提倡同课异构吗?再换一种方式,设计一节课上一次试试。相信经过这样反复思考,反复试验,一定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改进。
四、重视教学效果的反思
重视教学效果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地、主动地、持续的批评性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很少去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我们所得到的反馈往往是来自与上级的检查或学生的反馈,这是不行的,只有将其与教师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合力”后才能真正的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
反思教学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问一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是指对已经执教的这一堂课的教学方法的反思。由于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执教的背景也不同,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要问一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好的方法。如果经过三思,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就会倍加珍惜,如果认为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就会有进步,这就是挑战自我的有效方法。另外,可以跟名师比一比,看看他们执教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能不能为我所用,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应更新观念,挑战自我,敢于同名师比,同特级教师比,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成熟、更加高效。
总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互动合作交流探究的环境,处处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注重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联想及判断推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卫华;浅谈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魏金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S2期.
[3]张玉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河南教育;2003年01期.
[4]林秋枫;;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9期.
[5]符秀兰;;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J];数学学习;2008年04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方法;措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靠的是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基础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程教学资源,铺设各种方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互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有没有实效,关键在教师有没有很好地把握和操纵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数学素养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特提出几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互动,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既能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比如把理解性的学习分成几个层次:直接性的理解、解释性的理解、推断性的理解、创造性的理解。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我们要研究教材,挖掘探究的素材。研究教材是激发、引起学生经历知识过程的载体。研究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有哪些内容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内容;二是有哪些知识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点;三有哪些可以作为探究的重点,也就是有几个探究的重点。……这些问题从教材、教参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选择的探究素材要值得研究,即探究素材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有适当的探究空间。教材上的内容,由于篇幅和知识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使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发生的过程都那么详细地展示出来,只保留了基本的梗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就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教材上出现的可用来探究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行加工,再创造。而对于探究材料,教师要深入思考,择材而用,择时而用,同时注重挖掘可探究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经历真正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二、重视思维方式的引导
思维方式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意逻辑思维,把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统一整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要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探求知识的进程中,以便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读、议、思等方面给以指导。读,主要是教会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和数学问题,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深得要意,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力,才能抓住重点思考问题。议,就是在课堂交流发言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议论,对于学生出现谈论交流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教师应帮助他们逐步改正,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思,这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中特别重要,思,就是引导学生的运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探究。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研究学生,把握探究的起点。为什么要研究学生?这就是在教学时要看我们的施教对象,因为不看对象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要研究学生哪些?要研究学生的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特点,要研究学生的思想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此外还要把握探究的起点。从哪里开始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好。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基础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探究的起点。
三、重视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以改正,得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到提炼、升华,最终使教学更加完美,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反思教学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问一问: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传统的方式大多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学生理解消化,被动接受,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交流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反思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今后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见成效。思考有没有比这堂课更好的教学方式,如果有,它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它是否切合教材内容,它是否有助于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问题都思考好了,就用这种方式再上一节课,看看效果。现在不是提倡同课异构吗?再换一种方式,设计一节课上一次试试。相信经过这样反复思考,反复试验,一定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改进。
四、重视教学效果的反思
重视教学效果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地、主动地、持续的批评性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很少去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我们所得到的反馈往往是来自与上级的检查或学生的反馈,这是不行的,只有将其与教师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合力”后才能真正的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
反思教学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问一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是指对已经执教的这一堂课的教学方法的反思。由于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执教的背景也不同,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要问一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好的方法。如果经过三思,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就会倍加珍惜,如果认为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就会有进步,这就是挑战自我的有效方法。另外,可以跟名师比一比,看看他们执教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能不能为我所用,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应更新观念,挑战自我,敢于同名师比,同特级教师比,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成熟、更加高效。
总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互动合作交流探究的环境,处处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注重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联想及判断推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卫华;浅谈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魏金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S2期.
[3]张玉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河南教育;2003年01期.
[4]林秋枫;;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9期.
[5]符秀兰;;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J];数学学习;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