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育“学困生”的策略
【作者】 陈明川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干海乡鱼脊小学
【正文】 【摘 要】 学校要抓教学质量,就要抓好基础教育。教师们在抓教学成绩时,“学困生”问题往往牵动着每位教师的心。本人认为,探究“学困生”的有效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就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学困生”无限的关爱和付出,正确看待每一位“学困生”,用更多的智慧,想尽办法促使他们也能顺顺利利完成人生最关键的学习历程。
【关键词】 剖析根源;有效教育
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对于一个班级的教学成绩,“学困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作为教育战线上教师们最困扰的问题。在重质量又强调基础教育的今天,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做法,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剖析“学困生”存在的根源
1、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
“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心重,学习能力差,学习处于被动状。贪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不成。久而久之,没明白的知识越积越多,知识缺漏日积月累,基础知识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加上思维起点低,节奏慢,显得能力较弱,又易受外界干扰。这些个性心理的缺陷,使“学困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甚至破罐子破摔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2、学法不当,思维滞后。
有些“学困生”很努力,但成绩仍然上不去,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或不得法,要么是上课听课效率不高;要么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要么作业、练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长此以往,“学困生”对以后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的地步,直接就影响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3、外界影响,失去自我。
是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学习不良,家长对孩子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漠不关心。如果再遇到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严重地造成“学困生”心理更多的创伤,迫使他们身上缺乏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缺乏独立性,目标性,成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混,家长、教师的教诲无济于事。师生冲突,父子之争,同学排斥,导致他们失去了做人的自信,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
二、对“学困生”实施有效教育
1、建立自信
“学困生”本身缺点特别多,思想比较复杂,被人看不起。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作为老师必须掏出一颗真心去与学生沟通,平时要多主动接触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接近交谈,和他们交朋友,多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面临“学困生”表现出来的缺点和错误要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判断,积极帮助寻找对策,因势利导,多理解、多肯定,多鼓励,少指责,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排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教师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对后进生深入了解,全面分析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知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创造机会,让他们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多做有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与大家共荣耀。让他们知道教师、同学都喜欢他们,在这样的暗示下,他们就能够自觉、愉快地学习。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1)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模型的逼真性、图画的形象性、多媒体生动性等来创设轻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励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
(2)课堂上多给表现机会。
课内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要经常让他们多说、多板演,做到既动脑、动口,又动手操作。鼓励上课多举手提问、质疑,探究中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讨论;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想想、做做、量量、说说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看到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差,觉得自己能学、会学,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问答时选一些较容易的问题请他们回答,或重复一遍别人说过的内容,减轻他们单独回答问题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强。要能持续不断地给学生以精神、情感的支持,使其历尽艰辛、挫折始终斗志不懈。
(3)作业优先批改。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绪,不能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应该对他们放低要求,从起点开始,尽量布置课本里的几道基础题让他们练习,这样有利于扎实基础,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后进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督促他们用心听讲,学会听,能听懂。多表扬能提问题的同学。要求他们今日功课今日完成,决不拖拉。实在跟不上步伐的不讽刺挖苦,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对他们的作业优先批、细批、详批,甚至“面批”,并给予激励性、指导性、方法性的书面语言评价,使他们乐于订正。课后还要对他们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辅导。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4)保证辅导的时效性。
复习阶段,可以让“学困生”独立做一个小组,教师就容易集中管理和辅导他们。教师抓住其他学生练习、检测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每次的作业也可以重点检查他们那一组,这样他们就不敢太过于懒散。教师辅导机会是有限的,发挥集体的力量,就更能有效地约束“学困生”的行为。在班上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作业,督促改正。并为每一位“学困生”配备学习上的“小老师”,开展一帮一活动,“学困生”与“小老师”之间往往无隔阂、无拘无束,讲得认真,学得透彻。这样既帮助了“学困生”又促进了优生。对于那几个特别顽皮、懒散,但智力又不属于太差的“学困生”,在他们邻坐安排得力的班委,让班委在空闲时间就随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为“学困生”答疑解难。学生之间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学困生”的转变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其次“学困生”的产生往往和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指导家长运用多种手段、多渠道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生”的面貌,力争为孩子在家庭建立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5)教会“学困生”面对考试。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烙印,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学困生”对比分析自己的考试情况,与自己对比,与同等次同学对比,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找其原因,这次为什么能取得好成绩,这次失分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吸取什么教训,这样有利于今后的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一切学习契机,把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留个“学困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动机,争取短时间内的最佳学习效果,保证能玩又善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希望教师们多替孩子想想,用心,用爱去开启那一个个“学困生”紧闭的枷锁,让他们的人生也充满阳光,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剖析根源;有效教育
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对于一个班级的教学成绩,“学困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作为教育战线上教师们最困扰的问题。在重质量又强调基础教育的今天,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做法,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剖析“学困生”存在的根源
1、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
“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心重,学习能力差,学习处于被动状。贪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不成。久而久之,没明白的知识越积越多,知识缺漏日积月累,基础知识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加上思维起点低,节奏慢,显得能力较弱,又易受外界干扰。这些个性心理的缺陷,使“学困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甚至破罐子破摔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2、学法不当,思维滞后。
有些“学困生”很努力,但成绩仍然上不去,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或不得法,要么是上课听课效率不高;要么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要么作业、练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长此以往,“学困生”对以后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的地步,直接就影响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3、外界影响,失去自我。
是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学习不良,家长对孩子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漠不关心。如果再遇到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严重地造成“学困生”心理更多的创伤,迫使他们身上缺乏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缺乏独立性,目标性,成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混,家长、教师的教诲无济于事。师生冲突,父子之争,同学排斥,导致他们失去了做人的自信,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
二、对“学困生”实施有效教育
1、建立自信
“学困生”本身缺点特别多,思想比较复杂,被人看不起。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作为老师必须掏出一颗真心去与学生沟通,平时要多主动接触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接近交谈,和他们交朋友,多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面临“学困生”表现出来的缺点和错误要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判断,积极帮助寻找对策,因势利导,多理解、多肯定,多鼓励,少指责,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排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教师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对后进生深入了解,全面分析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知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创造机会,让他们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多做有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与大家共荣耀。让他们知道教师、同学都喜欢他们,在这样的暗示下,他们就能够自觉、愉快地学习。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1)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模型的逼真性、图画的形象性、多媒体生动性等来创设轻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励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
(2)课堂上多给表现机会。
课内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要经常让他们多说、多板演,做到既动脑、动口,又动手操作。鼓励上课多举手提问、质疑,探究中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讨论;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想想、做做、量量、说说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看到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差,觉得自己能学、会学,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问答时选一些较容易的问题请他们回答,或重复一遍别人说过的内容,减轻他们单独回答问题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强。要能持续不断地给学生以精神、情感的支持,使其历尽艰辛、挫折始终斗志不懈。
(3)作业优先批改。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绪,不能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应该对他们放低要求,从起点开始,尽量布置课本里的几道基础题让他们练习,这样有利于扎实基础,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后进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督促他们用心听讲,学会听,能听懂。多表扬能提问题的同学。要求他们今日功课今日完成,决不拖拉。实在跟不上步伐的不讽刺挖苦,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对他们的作业优先批、细批、详批,甚至“面批”,并给予激励性、指导性、方法性的书面语言评价,使他们乐于订正。课后还要对他们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辅导。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4)保证辅导的时效性。
复习阶段,可以让“学困生”独立做一个小组,教师就容易集中管理和辅导他们。教师抓住其他学生练习、检测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每次的作业也可以重点检查他们那一组,这样他们就不敢太过于懒散。教师辅导机会是有限的,发挥集体的力量,就更能有效地约束“学困生”的行为。在班上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作业,督促改正。并为每一位“学困生”配备学习上的“小老师”,开展一帮一活动,“学困生”与“小老师”之间往往无隔阂、无拘无束,讲得认真,学得透彻。这样既帮助了“学困生”又促进了优生。对于那几个特别顽皮、懒散,但智力又不属于太差的“学困生”,在他们邻坐安排得力的班委,让班委在空闲时间就随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为“学困生”答疑解难。学生之间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学困生”的转变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其次“学困生”的产生往往和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指导家长运用多种手段、多渠道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生”的面貌,力争为孩子在家庭建立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5)教会“学困生”面对考试。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烙印,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学困生”对比分析自己的考试情况,与自己对比,与同等次同学对比,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找其原因,这次为什么能取得好成绩,这次失分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吸取什么教训,这样有利于今后的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一切学习契机,把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留个“学困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动机,争取短时间内的最佳学习效果,保证能玩又善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希望教师们多替孩子想想,用心,用爱去开启那一个个“学困生”紧闭的枷锁,让他们的人生也充满阳光,让他们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