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苏 胜

【机构】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港南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方法;措施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因此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再次,重视语感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因为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切忌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进行说教。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比如以前在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文章《高大的皂荚树》的教学时,当学生刚接触到课题时,他们只能从树木的高大来理解感受皂荚树的外形高大,而通过文中的描写,通过对皂荚树一年四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中,又能体验到高大的意思。皂荚树不只是样子高大,而且精神也是高大的,那么,读时便有了对文章的升华。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5课《触摸春天》这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叫安静的盲女孩,用她自己的特殊方式,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女孩对生命,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我上这节的重点就是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并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为了突破这节课的重点,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的方法。还记得课堂上同学们一起赏析课文第6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抬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子,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上课的情景,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着齐读后让学生思考思考,这句话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个同学提出“张望”。认为这句话里“张望”的意思应该是向周围看,或远处看。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说安静是个盲女孩,盲人一般都是用手触摸或用耳朵来感受(事物的),心爱的蝴蝶从安静手中飞走了,飞向哪里了,她不知道,她只能靠听(觉)来判断,她感觉飞向哪她就有可能朝哪看,有可能前后左右方都望个遍,蝴蝶飞远了,她就要往远处看了。虽然她看不到,但她能感受到。这个同学这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对“张望”一词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其实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就是理解课文,理解词语,理解关键语句的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
  揣摩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揣摩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删减比较和调换比较。
  删减比较就是把某个要重点体会的词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如以前教学的《黄继光》中描写到:“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我们如果把“突然”、“暴风雨一样的”去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加了“突然”我们就能体会到黄继光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用了“暴风雨一样的”,我们就好像看到了密集的子弹射过来,那是个怎样的危险的战斗环境,而我们的英雄却迎难而上,那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高大形象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际,收效是很明显的。如以前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像千斤巨石般”中的“千斤巨石”,“没挪动一寸地方”中的“一寸”,“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声”等,让学生画句、读句,去掉这些词语试试表达效果。加上这些词,从中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一说邱少云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调换比较是把要重点体会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词比较,体会两者的不同。如以前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里的“抽”用的非常形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如“长”、“生”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抽”是那么具有生命力,好像树木被大自然灌注了无限的生机而按捺不住,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命魅力。
  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际,收效十分明显。例如以前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课中有句话:“然而,有一件事使他深感不安。”教学时,可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①“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②可以用哪个词替换?③什么使华佗深感不安?④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⑤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词语,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最(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9页)终懂得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样,既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对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个别重点词语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进行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
  三、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激起鲜明的内心视像和情感体验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的表现。而朗读要达到“以声传情”,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让作品中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也就是要激起鲜明的内心视像。例如读《瑞雪》的一个片段:
  “今天早晨,雪停了,天也晴了。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读这一段,眼前如见北国江山,银装素裹,感受到一种雄伟的气势、壮丽的景象,朗读时也不由得速度舒缓,语调高亢,书面文字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感受,再把它转化为声音,把这种强烈的感受表现出来,那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文字,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是培养语感十分重要的手段。
  再如,在以前教学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老师范读第三段,同时出示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色?让学生边听边在书中寻找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找到答案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又指出“写草滩、油菜花是一笔带过的,而写湖水湛蓝是重点,作者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叫‘有详有略’。”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他们想象中蓝色湖水的样子,这一步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用什么语气读,哪个词应重读,哪儿稍作停顿。通过反复地朗读,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湖水那神奇的蓝,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总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但是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深入思考,不断探究,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感的体验训练,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荣固;语感的三个层面及培养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荆莲萍;学习中的语感培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董汀丰;对话状态下的语感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7期.
  [4]董东明;语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