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蓝利敏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三小学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加强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是源于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的综合作用。换句话说,加强阅读教学,注重策略创新,才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路上找到正确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感受。
  一、寓情其中,突出情感因素
  文以载道,这是我们的共识。任何文学,都不会是仅仅的表情达意的单一作用,还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种种情感,即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寓情其中是语文课堂的典型特征。而且,要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受到情感培养。
  二、注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小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可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来唤醒学生的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从而达到快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利用插画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出示各种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结合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丹顶鹤这种动物,理解课文中对丹顶鹤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丽可爱的丹顶鹤,产生对丹顶鹤喜爱的感情,以读出、悟出课文中的感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感情。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落户安家。这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云房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后天晴时天空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孩子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三、联系实践,实施生活化教学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教学,我们要与学生密切地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拓展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戏,我们要创新方法,强化阅读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阅读本质的深入探讨和实践,才能找到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完成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