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整合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浅谈
【作者】 王家园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同济中学
【正文】 【摘 要】 人类的教育活动追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完人”。化学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教育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提高人文素养,懂得人生价值。当前,为深化新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融合,使之相辅相成。本文试图探讨如何进行化学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使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更好地互补互惠地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化学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整合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一句话,道出了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紧密联系,没有人文的化学是残缺的化学,人文中有化学的基础与精神;同样,没有化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化学中有人文的素材与内涵。人文素养与化学核心素养的这种相通性,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可以做到同源互补。接下来笔者就以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与共建为切入点,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谈谈整合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
1.人文素养是化学素养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可见人文素养对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没有人文精神的化学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化学知识本身是把“双刃剑”,它既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被人利用,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化学知识的工具性,注定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涵养和人文教育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化学教育,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服务社会的决心。一个缺少人文素养,没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智的人,即使接受再优秀的化学教育,掌握再先进的化学技能,也不是一个完人。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塑造不出良好的品德,万物人为本,万事德为先,有才无德,只能算作机器,不能算作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化学教育要想顺利开展,也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只有平等愉悦的心理环境,才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学生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乐趣,得到全面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应注重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让学生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和谐氛围中吸收知识营养,使学生生动、和谐地发展,这样化学教育才能顺利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
1.1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具备人文底蕴的参与者
化学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参与,而要把化学教学搞好,则需要教学参与者的积极配合,试想懒散的学生、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参与的教学肯定很糟糕,因此,受过一定人文教育,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参与者在化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勤奋,老师敬业的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直至实现化学教学上的成功与辉煌。如诺贝尔的烈性炸药研究,没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毅力,实验又怎么会成功?
退一步讲,即使获得化学教学上的成功,若没有完善的人格,也很难谈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个人人生的成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不具备人文素养,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的学生,即使接受良好的化学教育,掌握先进的化学知识,也不会造福社会,反而会助纣为虐,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如萨达姆堂弟、有“化学阿里”之称的阿里?哈桑?马吉德没有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造福人民,反而用芥子毒气屠杀库尔德族人。再比方说我国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奶农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导致部分儿童肾结石,甚至死亡。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造成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化学事件,错都并非化学知识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化学知识的当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
1.2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和滋养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人文教育,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化学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俗话说: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一样交心,才会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和你交流探讨,有利于师生更好的互动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如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包括“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生生合作”,通过合作,使实验装置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环保、更加微型、现象更加直观;通过合作,学生学习上的疑难点一个个被突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取长补短,走出自我,走向社会,进而走向世界。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处在平等、开放的,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的人文环境中。
1.3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人文活动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景创设,而情景创设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人文活动,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和实践基础上的,而人类最大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人们将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上升为抽象的理性的认识,经过漫长时间的归纳整理才成为系统的化学理论。如很久以前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见到火十分害怕,后来跟火接触的机会多了,才逐渐明白,火发出的光和热,可以用来照明、取暖,还可以把生的兽肉烤熟变得好吃。于是,人们便用树枝把野火引进住地,并不断添柴,让它长久不熄,后来又利用火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生产工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人类并不满足,开始进行理性研究,从燃素学说发展到燃烧的氧化学说,又归纳总结出广义的氧化还原理论。再如现在的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无一不是化学知识和人文活动的大融合,彰显了化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紧密联系。
2.化学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有机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如果泛泛而谈又显得空洞而乏味,没有说服力,所以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充实,做到有的放矢,人文教育才会有血有肉,丰富其内涵。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通过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化学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素材,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化学教材中化学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的人文素养,使其实现人生目标。
2.1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一步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因某一现象不符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弄虚作假,隐瞒事实,而是要认真分析、大胆质疑,在怀疑中探索,找出反常原因,并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跃跃欲试,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代替老师做实验,甚至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不断主动探索,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时候,学生发现用溶液和金属居然可以产生电流,有了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后,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设计其他的原电池,并归纳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水果电池或蔬菜电池等。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延伸,思维引向深处,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功喜悦。
2.2通过化学史渗透人格影响,促进品质提升
化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化学家为追求真理而进行不屈奋斗的历史。对化学史的介绍,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资源,不但能使学生扩展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正是教书育人的目的所在。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以及化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领略化学家的坚韧意志和人格魅力,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培养优秀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如卤族元素“氟”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前辈为了追求真理,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献身科学的历史。氟元素发现很早,但其单质由于活泼性和毒性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化学家们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了好几个月;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为研制氟,一个不幸殉难,另一个被迫去疗养;英国化学家哥尔在制氟实验时发生爆炸而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1886年获得成功,而这时距人们发现氟已过去近80年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氟的发现史可以说是一幕悲壮的历史,也是化学家的求真求实精神的真实反映。[2]
再如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将自己发现的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钋”和“镭”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表现出了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发现镭以后,有人向她高价收购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这种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伟人的人格熏陶和启迪,可以使学生内在心理品质得到提升,从而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和战胜生活学习上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3通过化学核心素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自然世界中蕴含着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规律,因此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很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何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研究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拓展教材内涵,回归生活本身,进而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有力的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这一唯物论观点。苯酚少量可以作药皂,但是如果人体大量吸入就会中毒,甚至致死;CO和CO2分子构成中,只差一个氧原子,但化学性质迥然不同;盐酸只有浓的时候可以通过加热和MnO2反应,一旦变稀反应就会停止,都揭示了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水可以灭火,但有的时候却象“火上浇油”,如金属钠着火就不能用水灭火,揭示了事物的两面性。氧化—还原的同时存在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客观存在的具体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得氧失氧来判断的,到高中就要通过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来判断;原子结构的研究,从道尔顿的实心球,到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到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波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直到近代提出要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揭示了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化学教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2.4将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论和实际脱节是教学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化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进一步促进人文教育的建设。
如2018年5月17日,韩国蔚山市南区吕川洞韩华化学第2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事故造成至少19名工人受伤送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切忌惊慌,应根据我们所学的氯气性质,进行科学处理,如应向上风向的高处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若进入眼睛或呼吸道,应用2%小苏打水或食盐水清洗或漱口,简单处理后,应及时送患者去医院治疗。
化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殿堂,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圣殿。化学科学推动文明发展,人文精神提供社会价值导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整合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深化学知识,又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人才,从而达到提升化学教学整体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张克龙.高中化学教育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培育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14
【关键词】 化学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整合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 一句话,道出了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紧密联系,没有人文的化学是残缺的化学,人文中有化学的基础与精神;同样,没有化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化学中有人文的素材与内涵。人文素养与化学核心素养的这种相通性,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可以做到同源互补。接下来笔者就以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与共建为切入点,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谈谈整合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
1.人文素养是化学素养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可见人文素养对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没有人文精神的化学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化学知识本身是把“双刃剑”,它既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被人利用,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化学知识的工具性,注定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涵养和人文教育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化学教育,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服务社会的决心。一个缺少人文素养,没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智的人,即使接受再优秀的化学教育,掌握再先进的化学技能,也不是一个完人。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塑造不出良好的品德,万物人为本,万事德为先,有才无德,只能算作机器,不能算作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化学教育要想顺利开展,也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只有平等愉悦的心理环境,才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学生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乐趣,得到全面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应注重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让学生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和谐氛围中吸收知识营养,使学生生动、和谐地发展,这样化学教育才能顺利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
1.1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具备人文底蕴的参与者
化学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参与,而要把化学教学搞好,则需要教学参与者的积极配合,试想懒散的学生、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参与的教学肯定很糟糕,因此,受过一定人文教育,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参与者在化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勤奋,老师敬业的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直至实现化学教学上的成功与辉煌。如诺贝尔的烈性炸药研究,没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毅力,实验又怎么会成功?
退一步讲,即使获得化学教学上的成功,若没有完善的人格,也很难谈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个人人生的成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不具备人文素养,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的学生,即使接受良好的化学教育,掌握先进的化学知识,也不会造福社会,反而会助纣为虐,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如萨达姆堂弟、有“化学阿里”之称的阿里?哈桑?马吉德没有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造福人民,反而用芥子毒气屠杀库尔德族人。再比方说我国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奶农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导致部分儿童肾结石,甚至死亡。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造成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化学事件,错都并非化学知识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化学知识的当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
1.2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和滋养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人文教育,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化学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俗话说: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一样交心,才会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和你交流探讨,有利于师生更好的互动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如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包括“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生生合作”,通过合作,使实验装置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环保、更加微型、现象更加直观;通过合作,学生学习上的疑难点一个个被突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取长补短,走出自我,走向社会,进而走向世界。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处在平等、开放的,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的人文环境中。
1.3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人文活动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景创设,而情景创设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人文活动,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和实践基础上的,而人类最大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人们将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上升为抽象的理性的认识,经过漫长时间的归纳整理才成为系统的化学理论。如很久以前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见到火十分害怕,后来跟火接触的机会多了,才逐渐明白,火发出的光和热,可以用来照明、取暖,还可以把生的兽肉烤熟变得好吃。于是,人们便用树枝把野火引进住地,并不断添柴,让它长久不熄,后来又利用火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生产工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人类并不满足,开始进行理性研究,从燃素学说发展到燃烧的氧化学说,又归纳总结出广义的氧化还原理论。再如现在的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无一不是化学知识和人文活动的大融合,彰显了化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紧密联系。
2.化学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有机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如果泛泛而谈又显得空洞而乏味,没有说服力,所以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充实,做到有的放矢,人文教育才会有血有肉,丰富其内涵。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通过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化学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素材,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化学教材中化学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的人文素养,使其实现人生目标。
2.1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一步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因某一现象不符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弄虚作假,隐瞒事实,而是要认真分析、大胆质疑,在怀疑中探索,找出反常原因,并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跃跃欲试,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代替老师做实验,甚至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不断主动探索,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时候,学生发现用溶液和金属居然可以产生电流,有了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后,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设计其他的原电池,并归纳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水果电池或蔬菜电池等。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延伸,思维引向深处,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功喜悦。
2.2通过化学史渗透人格影响,促进品质提升
化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化学家为追求真理而进行不屈奋斗的历史。对化学史的介绍,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资源,不但能使学生扩展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正是教书育人的目的所在。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以及化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领略化学家的坚韧意志和人格魅力,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培养优秀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如卤族元素“氟”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前辈为了追求真理,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献身科学的历史。氟元素发现很早,但其单质由于活泼性和毒性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化学家们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了好几个月;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为研制氟,一个不幸殉难,另一个被迫去疗养;英国化学家哥尔在制氟实验时发生爆炸而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1886年获得成功,而这时距人们发现氟已过去近80年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氟的发现史可以说是一幕悲壮的历史,也是化学家的求真求实精神的真实反映。[2]
再如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将自己发现的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钋”和“镭”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表现出了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发现镭以后,有人向她高价收购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这种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伟人的人格熏陶和启迪,可以使学生内在心理品质得到提升,从而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和战胜生活学习上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3通过化学核心素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自然世界中蕴含着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规律,因此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很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何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研究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拓展教材内涵,回归生活本身,进而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有力的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这一唯物论观点。苯酚少量可以作药皂,但是如果人体大量吸入就会中毒,甚至致死;CO和CO2分子构成中,只差一个氧原子,但化学性质迥然不同;盐酸只有浓的时候可以通过加热和MnO2反应,一旦变稀反应就会停止,都揭示了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水可以灭火,但有的时候却象“火上浇油”,如金属钠着火就不能用水灭火,揭示了事物的两面性。氧化—还原的同时存在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客观存在的具体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得氧失氧来判断的,到高中就要通过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来判断;原子结构的研究,从道尔顿的实心球,到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到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波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直到近代提出要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揭示了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化学教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2.4将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论和实际脱节是教学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化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进一步促进人文教育的建设。
如2018年5月17日,韩国蔚山市南区吕川洞韩华化学第2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事故造成至少19名工人受伤送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切忌惊慌,应根据我们所学的氯气性质,进行科学处理,如应向上风向的高处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若进入眼睛或呼吸道,应用2%小苏打水或食盐水清洗或漱口,简单处理后,应及时送患者去医院治疗。
化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殿堂,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圣殿。化学科学推动文明发展,人文精神提供社会价值导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整合化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深化学知识,又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人才,从而达到提升化学教学整体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张克龙.高中化学教育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培育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