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策略探究

【作者】 何文海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长安锦尚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本基于当前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综合素养;提升策略

  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
  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
  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
  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从师生情感的共鸣上激发,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深层的内心震撼,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教师就必须首先带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我们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激励广大教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二是从知识本身的吸引力上激发。通过师生共同挖掘探究古今中外佳篇妙文,感受知识中美的存在。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多方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应充分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融合起来,完美地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课外阅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二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三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四是将课外阅读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五是将课外阅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创新立体化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1)读物推荐课: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断,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停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2)读书指导课:这类课型,就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圈画批注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读物欣赏课:这类课型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读物分析(或讲评)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整理知识,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在作品分析(讲评)课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我们简单地概括出这样几种课外阅读方式:
  一是自主讨论式。这种课外阅读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一般程序为:“明确目标——自读课外文章——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这种教学模式在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中使用较多。在这种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则是讨论的“导航员”。
  二是积极尝试式。这种方式突出学生在独立尝试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一般程序为:“提出目标——读文章、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谈阅读体会”。在这种方式,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在其间指点迷津。
  三是情境导入式。这种阅读方式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境,让学生乐于阅读,领会文中要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主动、独立参与,教师则是情境的创设者。
  四是交流汇报式:这主要是通过学生汇报,教师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汇报的方式有:举办讲演会、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赛、读物插图设计赛、读书笔记展览。当然,以上几种课外阅读方式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是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阅读内容,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