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点滴思考

【作者】 陈 群

【机构】 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太极湖学校



【正文】  新教材是社会,是学生的需要。它的开发对拓展课程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对课程本身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并且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主客关系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演变成为一种平等合作或协作的关系。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设想就很难变成学校的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剌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从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化学跟生活和社会本来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地发展这个优势。为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工厂、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
  学校图书馆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图书馆应配备足够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收集一些与本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化学工业相关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查找和咨询有关的科技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科普资料室供学生使用。
  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在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方面的丰富积累,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第二、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当地厂矿排出的酸性或碱性污水的pH,设计防治污染的方法。又如,调查当地稻草返田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在当地农技站的指导下,测定土壤的pH,讨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或土壤改良的方法。
  第三、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鼓励教师、学校和研究单位制作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相关的网站、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教学案例、参考文献、音频视频、检测评价等数据库和学习讨论室,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信息。
  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观看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
  第四、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对课程资源的认识逐步提高,我们的课程资源意识也会不断的增强,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的思索,努力开拓与进取,用心的积累,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多更新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