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与学

【作者】 张 仙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分析,探讨如何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针对高效课堂的特点,探讨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师生互动的方法。构建高效的课堂,解决教师只“教教材”的问题,引导教师“用活教材”,促进教师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融入到教材的再加工和创造中,避免课堂教学随意、模糊和照本宣科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理念 高效课堂;反思策略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相对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构建使学生感兴趣的高效课堂。把教师“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在高效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师生一起面对面互动来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气氛里,老师也开心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高效就是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体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就如何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学法指导,允许自由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间在课堂上实现的是“对话”式交往,现在我们大多数教师所谓的师生交流仍然是教师提问学生去寻找答案,老师成为了“正确答案”的颁布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占用了学生大量合作探究、思考和锻炼的时间,慢慢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交流的兴趣也会逐渐被扼杀。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的特色不是“教师_____学生1_____教师_____学生2”那样进行的,而是通过“教师_____学生1_____学生2_____学生3……”多站进行的。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论语式”的解答问题、阐释问题,转变为“柏拉图对话”学生重在问,教师重在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交流。在一堂课上教师担任着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一切或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回答的问题只要不违背国家、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即可,如果有所偏离老师应及时给以引导,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学生。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头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参与
  孔子曾说“亲其师,信其道。”在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接触。在教学中老师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在提问题时难度适宜,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学生中靠一股崇而近之的亲和力建立教师威信,学生才更愿意与自己交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更愿意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头脑。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就有一课是走进老师,强调的是学生走进老师,了解老师。为了更好地达到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老师也应该走进学生,与学生有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设计更好的课件。
  三、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
  要使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需要让学生学会去预习,以及在课堂上进行难度适中的训练。课前的预习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农村的孩子接触的东西相对要少,而且学生的阅读量也少,如果课前不去准备一些资料在课堂上就很难活跃起来。但在做导学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做到因材施教,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层次分明。设计问题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方式,以什么形式、题材、材料来设计考题,难度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最后,导学案中的总结应该由学生就所学知识来谈收获及感受,提出疑难问题,以便及时总结得失,查缺补漏。
  四、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不关注的话题,学生是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的,课堂就会出现沉闷,思维的停滞现象,而与生活实际无关的话题即使让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因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应该是践行道德,是实践,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实现高效,应强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例如我在设计《培养亲社会行为》中就借助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时下热议的“看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的焦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利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在冲突矛盾中学会应对,掌握具体的助人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五、巧用视频震撼学生内心感情
  在2013年西畴县的高效课堂教学竞赛中,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思品七年级上册《生命之间》这一课时,她没有用教材上的图片及案例,而是选用了我们身边的一些图片及案例。该老师投入了很强的情感去读这些文章,以及让学生看一些典型的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最后,让在坐的每个学生宣誓不要破坏动植物,让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通过视频和老师沉重的话语,也许已经明白了,我们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今后要怎么做。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引起了听课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岂能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
  六、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科学的进行分组,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一般分成:组织、记录、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
  其次,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
  最后,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开展。
  七、教师课后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交流出经验,反思长智慧。通过反思,教师可扬长避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反思教学过程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学生喜欢的教法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它能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以后的课堂更精彩。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找准自己的位置》“听听别人的意见”中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应该时常“找父母谈谈”。教材没有花大量篇幅去告诉老师应该如何讲解,而只是简单明了地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我与父母交交心”活动图表的内容要求学生交由父母去填写,当学生拿着歪歪扭扭、“五花八门”的作业到班上交流分享时,有同学念到“宝贝,加油”,“记住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等等,教室里同学们都流泪了,不由自主的哭了。以上的教学效果是我在课堂上亲自见识的,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学生下去课前的准备,以及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
  2、反思失误之处
  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例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只注重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   
  3、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很多课堂,皆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学生通过巧妙的分工、精诚合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交流,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沟通,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4、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10);
  [2]俞美芳.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3);
  [3]幸碧慧.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