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古诗文教学例谈

【作者】 邓小玫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中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诚然,古诗文短小精悍,却凝聚了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悠悠文化。一篇篇古诗文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由于古诗文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加上传统教学中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教学法,把一篇篇意蕴丰富的诗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使得学生也大倒胃口,只是机械的去背诵。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例来谈谈。
  一、 故事激趣法
  单纯的诗歌朗读,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无法理解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在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呢?这就有了让学生读下去的欲望。老师在此趁热打铁,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诗文,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编一个合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然老师应提醒学生要紧扣原文来讲,可适当的加入自己的一些想象。只要一听说是讲故事,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激情高涨,踊跃参与。这样一来,不仅熟悉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很容易把握住诗人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 画面再现法
  很多古诗文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好比中国画中的工笔或白描。尤其是像唐代诗人王维、陶渊明等的山水田园诗,本身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因此在教学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画面再现法。
  例如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就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图,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不仅想象独特,而且意境优美。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其精髓,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象中的画面用白描的方法画出来。结果很多学生都发挥了他们天才般的想象,画得很不错,有的不仅画出了烟的“直”、’“日”的圆,甚至把远处孤孤耸立的城楼和更远处若隐若现的暮霭都画出来了,真可谓匠心独运,且深领其意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
  三、 意境创造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毋庸置疑,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十个事物,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那么也就是十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之间没有用关联词承接起来,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十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了一杯白开水。
  四、 比较迁移法
  很多古诗文,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有的词或曲调相同,风格相似,但内容不同,有的虽然标题不同,但在时代背景上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相似,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和《声声慢》,都抒写了词人南渡后的愁苦情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在课外延伸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当然,上面所提到的几种古诗文教学方法,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综合性的灵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古诗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