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初探

【作者】 黄清华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墨林乡学校



【正文】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要把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教学工作、教学评价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先导和成功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后,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更有朝气,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精彩。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2、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卡片、模型、图片和实物等,以静态的形象为主,不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以后,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变静为动,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应。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显示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让学生观察车轮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适时设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形状的呢?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困惑,激发学生浓厚探究新知的兴趣。
  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