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作者】 黄 栋
【机构】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古诗文教学,一般都离不开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体会主题。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运用联想教学加强学生记忆力等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巧妙设计问题;语境;联想教学
对古诗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思,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而我认为,除此之外,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文往往比较难懂,需要反复诵读,但读得多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以致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学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用心设计激发兴趣问题
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世外桃源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你认为它的神秘表现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并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开头的‘中无杂树’就很神秘,哪能一棵别的树也没有呢?”有的说:“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怎么‘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让人觉得很神秘。”还有的学生说“渔人离开后处处做了标记,但后来仍没有找到桃花源,‘遂迷’也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很神秘。”……在问题提出的同时,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学生对“世外桃源”也有深刻了解,明白了世外桃源仅仅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是作者的隐逸、逃避现实思想的反映。
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处于快速运转的状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自己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学生们会觉得古诗文是多么的有趣。
2、把语文活动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把学习《核舟记》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了解船头三人的形态,也更容易背诵这一段,我让同学们结合注释内容后,先确定船头三人的位置关系,然后二人结合摆出苏黄二人的造型。当两个同学上台摆出造型后,其他同学笑了,然后纷纷举手指出他们造型的错误,并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理由。有同学说:“他们的书不该倒着拿,因为古书从右往左读,右侧就是卷端。”有的说:“黄庭坚的嘴应该稍微张开些,因为文中说‘如有所悟’,就是看起来像说什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身体应稍微倾斜,外侧的腿不该靠在一起,因为文中说‘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也有同学说:“内侧的腿应该靠得近些,因为文中说‘其两膝相比者’,‘比’是靠近的意思。”整段话没有像平时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但同学们却比平时理解得更透彻,背的更快,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语境品味词句加深学生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都需要联系语言环境,即语境。
联系语境,可以推断词语的意思,从而比较一词多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出现了两次“寻”,一处是“寻向所志”,另一处是“寻病终”。同样是“寻”,根据语言环境,可以判定意思却不相同。“寻向所志”的意思是:“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寻”的意思就是寻找;而“寻病终”的意思是:“不久就病死了”,根据语言环境可以判断“寻”的意思就是“不久”。这样我们就根据不同的语境了解了两处“寻”的不同意思。同样在这篇文章中,两次出现的“志”,一处是“处处志之”,另一处是“寻向所志”。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处处做了标记”,而后一处的意思则是“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这样就可以看到两处“志”的区别,即前一处的意思是动词“做标记”,后一处的意思是名词“标记”。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进行批注。为了让学生目标更明确,我先举了例子: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毛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句话,可以看出风之淫威和屋的惨状,可见当时作者的生活苦难。这比单纯的解释又深了一层,语文味又浓了一些,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赏析运用能力一定会很强。
三、运用联想教学加强学生记忆力
我在讲解《与朱元思书》时,文中“急喘甚箭,猛浪若奔”形象的写出水流之快,表现富春江的“异水”。我就启发学生联想写水流之快的文章,学生议论纷纷,不一会就想到了《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碎成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讲解《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高峰入云”写出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形象的写出山之高,我就提醒学生在《三峡》中也有写山之高的语句,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不仅文言文可以采用联想教学,古诗词同样可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话与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愿身在最高层”一句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有高瞻远瞩的气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的气概,显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豪迈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在联想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新诗文的同时还复习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古诗文教学中,有味的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有味的朗读”时,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作者的感情,读出一点个人的品味,在“有味的分析”时,分析出文章的背景以及在相应背景下的主题。在“有味的欣赏”时,谈出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描写方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方面。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主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3]《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4]《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精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巧妙设计问题;语境;联想教学
对古诗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思,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而我认为,除此之外,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文往往比较难懂,需要反复诵读,但读得多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以致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学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用心设计激发兴趣问题
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世外桃源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你认为它的神秘表现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并使他们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开头的‘中无杂树’就很神秘,哪能一棵别的树也没有呢?”有的说:“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怎么‘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让人觉得很神秘。”还有的学生说“渔人离开后处处做了标记,但后来仍没有找到桃花源,‘遂迷’也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很神秘。”……在问题提出的同时,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学生对“世外桃源”也有深刻了解,明白了世外桃源仅仅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是作者的隐逸、逃避现实思想的反映。
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处于快速运转的状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自己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学生们会觉得古诗文是多么的有趣。
2、把语文活动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把学习《核舟记》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了解船头三人的形态,也更容易背诵这一段,我让同学们结合注释内容后,先确定船头三人的位置关系,然后二人结合摆出苏黄二人的造型。当两个同学上台摆出造型后,其他同学笑了,然后纷纷举手指出他们造型的错误,并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理由。有同学说:“他们的书不该倒着拿,因为古书从右往左读,右侧就是卷端。”有的说:“黄庭坚的嘴应该稍微张开些,因为文中说‘如有所悟’,就是看起来像说什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身体应稍微倾斜,外侧的腿不该靠在一起,因为文中说‘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也有同学说:“内侧的腿应该靠得近些,因为文中说‘其两膝相比者’,‘比’是靠近的意思。”整段话没有像平时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但同学们却比平时理解得更透彻,背的更快,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语境品味词句加深学生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都需要联系语言环境,即语境。
联系语境,可以推断词语的意思,从而比较一词多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出现了两次“寻”,一处是“寻向所志”,另一处是“寻病终”。同样是“寻”,根据语言环境,可以判定意思却不相同。“寻向所志”的意思是:“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寻”的意思就是寻找;而“寻病终”的意思是:“不久就病死了”,根据语言环境可以判断“寻”的意思就是“不久”。这样我们就根据不同的语境了解了两处“寻”的不同意思。同样在这篇文章中,两次出现的“志”,一处是“处处志之”,另一处是“寻向所志”。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处处做了标记”,而后一处的意思则是“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这样就可以看到两处“志”的区别,即前一处的意思是动词“做标记”,后一处的意思是名词“标记”。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进行批注。为了让学生目标更明确,我先举了例子: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毛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句话,可以看出风之淫威和屋的惨状,可见当时作者的生活苦难。这比单纯的解释又深了一层,语文味又浓了一些,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赏析运用能力一定会很强。
三、运用联想教学加强学生记忆力
我在讲解《与朱元思书》时,文中“急喘甚箭,猛浪若奔”形象的写出水流之快,表现富春江的“异水”。我就启发学生联想写水流之快的文章,学生议论纷纷,不一会就想到了《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碎成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讲解《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高峰入云”写出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形象的写出山之高,我就提醒学生在《三峡》中也有写山之高的语句,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不仅文言文可以采用联想教学,古诗词同样可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话与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愿身在最高层”一句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有高瞻远瞩的气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的气概,显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豪迈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在联想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新诗文的同时还复习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古诗文教学中,有味的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有味的朗读”时,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作者的感情,读出一点个人的品味,在“有味的分析”时,分析出文章的背景以及在相应背景下的主题。在“有味的欣赏”时,谈出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描写方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方面。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主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3]《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4]《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精选》——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