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李兴春

【机构】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核心素养”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初中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促进自身进步的必要能力与品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反思、勇于探究、敢于质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关注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课堂教学,兼顾知识引导与思维启发;教学评价,考查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生活数学;学会学习

  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关注健康发展
  人生八宝:结交两个好友,运动场,图书馆;配备两个医生,运动,乐观;练好两项本事,做人,做事;多吃两样东西,吃亏,吃苦;构建两个支柱,人文知识,科学素养;追求两个一致,兴趣和事业一致,爱情和婚姻一致;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秘诀在早上,成功秘诀在晚上;争取两个极致,把潜力发挥到极致,把生命延续到极致!
  面子,看教养。样子,看营养。鞋子,看修养。包子,看涵养。杯子,看滋养。手指,看颐养。脾气,看怡养。厕纸,看素养。培养加上好调养,才不会娇生惯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同工异曲。
  教学是科学,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必须遵守;教学又是艺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悟性与灵性。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外,还应更多地思考当下的教育,更多的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生活是万卷书,生活是万花筒。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教师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只有激发学生的“信心”,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千差万别,个性迥异,我们只有“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他们都像花儿一样,有的在春天开放,有的则在冬天绽放。我们务必用多元智能理论看待学生,眼中不能只有分数,而应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实施因材施教。
  社会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突飞猛进,教育的时过境迁,我们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融入社会生活,丰富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数学融入生活,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彰显数学价值,体现数学魅力。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因此,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生活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的。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需要循循善诱,推陈出新,教活课堂,教活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必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
  用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生活中的数学游戏,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
  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生活即教育。构建高效课堂,从生活化教学开始。讲究生活化教学,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我组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就通过学生熟悉的旗杆测量问题让学生预习、讨论,怎样才能求得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说,运用同一时刻影长和物高成正比。即在同一时刻测出一位同学的影长X米和身高X米;有的学生说:拉直旗杆顶端的绳子,量出绳子比旗杆长的部分,发现长了X米,此时再把绳子的下端拉开到刚好接触地面,测出下端离旗杆X米,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说: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计算。通过有两组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进行作图,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如此这般,你一言,我一语,答案不攻自破。既学得有滋有味,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还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不但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要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自主合作探究,强化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必须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成数学核心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积极探究者,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主求知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互助合作是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质疑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舞台。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变“学科为本”为“学生为本”,善于因材施教,注重了解学生、力求尊重学生,争取多一些等待和倾听,讲究教学策略,注重少教多学,深入学生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关键在于激情、激趣、激活、激思。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如果说自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积极学习,那么探究学习则是一种更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如我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我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真正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课堂,才能铸就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全面发展的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以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要求在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而贯穿于其中的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唐春杰.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3]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