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 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曹 瑶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黄炎培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文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就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进行探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深思。
一、了解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概念中,学生不是老师的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新课程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指导,最终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动员起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我学”是基于外部激励和胁迫,“我要学”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主动、深入探索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部分的知识学习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案件分组讨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责任,决心学习法律知识,用合法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下,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室成为“讲座”,教师成为“讲师”,学生成为“观众”“听客”,学生的独立性不断消失,越来越依赖老师,然而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我不能学习”到“我能学习”。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自我负责”一节时,打破传统框架,按照“自学——讨论——质疑——发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动员学生积极性,培养独立性,使学生相信自己能行。
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和法制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现在的教师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
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教师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初中教学中,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灵活地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回归生活的实践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付诸生活实际,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思维来创设学习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尊法、守法,做个维护法律的好公民。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就能够使教材中固定的文字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晓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2).
[2]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深思。
一、了解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概念中,学生不是老师的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新课程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指导,最终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动员起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我学”是基于外部激励和胁迫,“我要学”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主动、深入探索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部分的知识学习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案件分组讨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责任,决心学习法律知识,用合法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下,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室成为“讲座”,教师成为“讲师”,学生成为“观众”“听客”,学生的独立性不断消失,越来越依赖老师,然而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我不能学习”到“我能学习”。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自我负责”一节时,打破传统框架,按照“自学——讨论——质疑——发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动员学生积极性,培养独立性,使学生相信自己能行。
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和法制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现在的教师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
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教师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初中教学中,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灵活地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回归生活的实践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付诸生活实际,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思维来创设学习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尊法、守法,做个维护法律的好公民。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就能够使教材中固定的文字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晓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2).
[2]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