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作者】 刘 倩
【机构】 礼泉一中
【正文】 【摘 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育人与价值观培养的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这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学生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因而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科学性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育人与价值观培养的功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够使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但纵观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由于应试的需求,高中历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少了科学性和引导性,它的学科功能并未很好的凸显出来。因此,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科学性,即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增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及历史思维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因此,在笔者看来,高中历史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功能,即教学目标的构建、历史思维的培养、及历史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入手。
一、 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来构建教学目标
学科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并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科学性功能凸显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而老师的引导需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堂具有引导性,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因而,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历史学科素养为中心。这样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科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但如何以学科素养为中心,来制定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基点,使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不应是对教参教机械性地照抄照搬,应有老师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并且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功能。
例如,我在讲述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时,根据所带班级情况及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和开学第一节课的实际,设置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个目标的设置符合紧托学科素养,并且设置与初中有衔接,符合高一新生,历史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 以历史思维来指引教学
纵观现今的高考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学科则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说到底,这是历史思维的问题。
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逐步形成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例如,我在讲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通过地图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国门洞开始于鸦片战争,因而在导入时,以世界地图导入,在地图上标出中、英、两国的位置,以地图视角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地图一出现,立马就有学生说到,隔这么远,那个时候也没飞机,这场战争不容易呀,我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从而引出,既然这么远,交通也不发达,它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它凭什么、怎么敢对中国发动战争?它是怎样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中国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实力来应对这场战争的?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以此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也得到开拓。
三、在教学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的习,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了解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提升。但我们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体系庞大,理论性强。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又证明:学生对自己能够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例如,我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导入,这个导入与学生自身情况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弱势就是文言文,因而,我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是文言文,你们会怎样?学生全都表示,那样就要悲剧了。我说,那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白话文课本是怎么来的?它得益于那一场运动呢?这场运动还有那些内容呢?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呢”?这样的现实与历史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增了历史的育人功能。
综上可知,以学素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目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历史思维来指引教学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当今世界,促进自我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可 .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再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J]. 历史教学 ,2016,15.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J].历 史 教 学,2011 (11),上半月刊.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科学性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育人与价值观培养的功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够使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但纵观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由于应试的需求,高中历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少了科学性和引导性,它的学科功能并未很好的凸显出来。因此,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科学性,即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增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及历史思维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因此,在笔者看来,高中历史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功能,即教学目标的构建、历史思维的培养、及历史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入手。
一、 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来构建教学目标
学科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并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科学性功能凸显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而老师的引导需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堂具有引导性,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因而,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历史学科素养为中心。这样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科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但如何以学科素养为中心,来制定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基点,使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清楚史料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不应是对教参教机械性地照抄照搬,应有老师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并且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功能。
例如,我在讲述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时,根据所带班级情况及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和开学第一节课的实际,设置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个目标的设置符合紧托学科素养,并且设置与初中有衔接,符合高一新生,历史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 以历史思维来指引教学
纵观现今的高考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学科则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说到底,这是历史思维的问题。
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逐步形成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例如,我在讲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通过地图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国门洞开始于鸦片战争,因而在导入时,以世界地图导入,在地图上标出中、英、两国的位置,以地图视角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地图一出现,立马就有学生说到,隔这么远,那个时候也没飞机,这场战争不容易呀,我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从而引出,既然这么远,交通也不发达,它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它凭什么、怎么敢对中国发动战争?它是怎样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中国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实力来应对这场战争的?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以此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也得到开拓。
三、在教学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的习,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了解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提升。但我们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体系庞大,理论性强。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又证明:学生对自己能够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例如,我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导入,这个导入与学生自身情况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弱势就是文言文,因而,我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是文言文,你们会怎样?学生全都表示,那样就要悲剧了。我说,那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白话文课本是怎么来的?它得益于那一场运动呢?这场运动还有那些内容呢?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呢”?这样的现实与历史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增了历史的育人功能。
综上可知,以学素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目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历史思维来指引教学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当今世界,促进自我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可 .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再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J]. 历史教学 ,2016,15.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J].历 史 教 学,2011 (11),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