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探索
【作者】 陈绿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东联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传统阅读教学偏重作品字词句含义的认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利于学生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感悟,引发思维激荡,鼓励呈现阅读方式多样化,使知识经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阅读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同时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一、顺应“阅读期待”,自主提出问题
“阅读期待”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首先就要顺应这种“阅读期待”,放手让学生在文本所呈现的背景中“走”一个来回,以自己独有的“阅读期待”作出判断与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问题中捕捉到学生最需要了解什么。再通过对问题的归类整理,使之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方向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突出。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刚出示课题就有学生提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的提出:“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探究,但第二个问题书本上没有,则引导学生通过为人的品质来理解,经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终于解决了困惑。通过这样的质疑探究,突出了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倡导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笔者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语气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学生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学生说:“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也有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个性化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
三、呈现阅读体验方式应多样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呈现的阅读体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有的喜欢绘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所以最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学《詹天佑》一文,笔者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同学选择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这一段,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克服自然困难,勘测线路”这一段,采用了“有感情地朗读”法来交流;有的同学选择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嘲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采用了“资料介绍”法来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张扬。
四、善于挖掘朗读的动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如教学火烧赤壁的精彩片断“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在指导朗读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会从曹军的角度带着悲伤的情感来品读,教师点拨“有没有人从别的角度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应该读高兴、自豪点,因为东吴的周瑜赢了;有的说应该读出恨、可悲,因为那些士兵的家属在盼着他们回家团圆。这样的朗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又使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五、拓展“问题空间”,引导自读自悟
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在实施阅读实践时要拓展“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问题空间里让学生因此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遏制了个性的张扬。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笔者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而是抓住了“杰出”“爱国”这两个中心词,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并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批注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六、挑起“矛盾冲突”,引发思维激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如《落花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讨论:“人要不要讲究外表?”;《宇宙生命之谜》一文让学生围绕“宇宙之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嫦娥奔月》一文中引导学生思考:嫦娥吃了仙药升天成仙,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为什么她飞上天的时候还飘飘悠悠的呢?除此之外,还应该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矛盾的地方,引起认知的冲突,在“学、问、思、辩”中张扬个性,提高思辩能力。
总之,推行个性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更多关注学生兴趣、知识和经验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着眼生成,以宽容、民主的态度以及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应对学生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也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2]《云南教育》,2017年1.2期《认真自读 善于精度 用情朗读》(李启科)。
[3]肖细宏主编:《学学雷夫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阅读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同时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一、顺应“阅读期待”,自主提出问题
“阅读期待”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首先就要顺应这种“阅读期待”,放手让学生在文本所呈现的背景中“走”一个来回,以自己独有的“阅读期待”作出判断与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问题中捕捉到学生最需要了解什么。再通过对问题的归类整理,使之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方向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突出。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刚出示课题就有学生提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的提出:“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探究,但第二个问题书本上没有,则引导学生通过为人的品质来理解,经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终于解决了困惑。通过这样的质疑探究,突出了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倡导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笔者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语气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学生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学生说:“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也有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个性化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
三、呈现阅读体验方式应多样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呈现的阅读体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有的喜欢绘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所以最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学《詹天佑》一文,笔者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同学选择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这一段,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克服自然困难,勘测线路”这一段,采用了“有感情地朗读”法来交流;有的同学选择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嘲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采用了“资料介绍”法来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张扬。
四、善于挖掘朗读的动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如教学火烧赤壁的精彩片断“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在指导朗读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会从曹军的角度带着悲伤的情感来品读,教师点拨“有没有人从别的角度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应该读高兴、自豪点,因为东吴的周瑜赢了;有的说应该读出恨、可悲,因为那些士兵的家属在盼着他们回家团圆。这样的朗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又使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五、拓展“问题空间”,引导自读自悟
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在实施阅读实践时要拓展“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问题空间里让学生因此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遏制了个性的张扬。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笔者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而是抓住了“杰出”“爱国”这两个中心词,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并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批注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六、挑起“矛盾冲突”,引发思维激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如《落花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讨论:“人要不要讲究外表?”;《宇宙生命之谜》一文让学生围绕“宇宙之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嫦娥奔月》一文中引导学生思考:嫦娥吃了仙药升天成仙,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为什么她飞上天的时候还飘飘悠悠的呢?除此之外,还应该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矛盾的地方,引起认知的冲突,在“学、问、思、辩”中张扬个性,提高思辩能力。
总之,推行个性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更多关注学生兴趣、知识和经验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着眼生成,以宽容、民主的态度以及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应对学生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也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2]《云南教育》,2017年1.2期《认真自读 善于精度 用情朗读》(李启科)。
[3]肖细宏主编:《学学雷夫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