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者】 程淑云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 【摘 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天性活泼,想象力丰富,因此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应下意识地在日常的教学中展开相关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科学探究;创新意识;激发兴趣;实践体验
培养创新意识是为了打造出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从创新意识的提出到现在,各领域的权威人士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当今时代的全能型人才,来推进国家的发展、推动时代的进步。因此创新教育正在大力推崇,就此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教师在活动中融入科学探究的因素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样必须具有准确的科学知识。但是将教学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是个很大的难题。
一、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营造安全的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来看,这个时期是幼儿的“好问期”,当幼儿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好奇心理,就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但前提同样必须是安全的,教师则在旁边负责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探究,通过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同时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恰当的设置悬念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心理来揣摩如何带动科学探究的课堂氛围。同样根据相关的探究主题,巧妙地设置悬念,进而来诱发孩子们对科学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的强烈。
就比如说生活中常见的发酵现象,教师首先通过好吃的糕点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理,将注意力成功转移到本节课的科学探索中,然后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交流与辩论,在答辩中鼓励回答正确的孩子,或者有适当的奖励,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接着就是动手操作,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发酵粉和面粉,教师指导幼儿正确的使用,让幼儿实践操作,不仅可以从中培养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生活中还有可能运用到发酵粉的食物,这样就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营造完全独立的思考氛围
创新意识的培养必定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发掘,观察能力是认知各种事物的重要前提,观察事物的同时老师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事物的本质,然后进行思维发散,将被观察事物与日常生活所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完全独立的环境也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幼儿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集中让幼儿们讨论,在提出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扩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提出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负责统计问题,对提出问题的方向加以引导,最后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联想到新的事物,进而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 通过实践来体验科学创新的乐趣及重要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体验能更好的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幼儿能更好的理会科学的本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操作能力。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通过对物质本质的探索,促进幼儿们的动手创造能力。
比如栽种一棵种子,让幼儿们每天精心呵护,记录每天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提出“为什么种子会发芽”、“为什么种子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等之类的问题。这都是对幼儿们思维的锻炼,通过类似的锻炼就能使幼儿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强化,为今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距离创新型人才又近了一步。
四、 活动后与伙伴的沟通与心得分享
通过活动中的科学探究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活动后与同伴们进行沟通与心得分享是很有必要的,每个人的心得体会往往是不同的,与伙伴沟通的同时可以学到他人的思想,增大思维宽度,同样可以拓宽视野。但是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想法不合的时候,每个幼儿的性格肯定是不同的,为了避免因意见不合而引起纠纷,教师应该在现场维持秩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意外时间的发生,还能帮助思维偏离正轨的幼儿加以引入正轨。
此过程同样可以锻炼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理清自己思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有次序的表达出来,这样就能使思想和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五、 教育者正确合理的引导
在科学探索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教师就应该帮助幼儿解决,但不是一味地完全帮助幼儿,而是加以合理的引导,培养幼儿们的全方面思维。
结束语
仅通过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是完全不够的,这需要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发掘。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多途径,但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创新思维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甚至成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润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发幼儿主动学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4):94-96.
[2]严经球.幼儿园探究活动生活化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23):218-219.
[3]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61-63.
[4]刘艳.科学教育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58-60.
【关键词】 科学探究;创新意识;激发兴趣;实践体验
培养创新意识是为了打造出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从创新意识的提出到现在,各领域的权威人士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当今时代的全能型人才,来推进国家的发展、推动时代的进步。因此创新教育正在大力推崇,就此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教师在活动中融入科学探究的因素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样必须具有准确的科学知识。但是将教学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是个很大的难题。
一、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营造安全的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来看,这个时期是幼儿的“好问期”,当幼儿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好奇心理,就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但前提同样必须是安全的,教师则在旁边负责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探究,通过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同时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恰当的设置悬念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心理来揣摩如何带动科学探究的课堂氛围。同样根据相关的探究主题,巧妙地设置悬念,进而来诱发孩子们对科学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的强烈。
就比如说生活中常见的发酵现象,教师首先通过好吃的糕点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理,将注意力成功转移到本节课的科学探索中,然后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交流与辩论,在答辩中鼓励回答正确的孩子,或者有适当的奖励,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接着就是动手操作,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发酵粉和面粉,教师指导幼儿正确的使用,让幼儿实践操作,不仅可以从中培养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生活中还有可能运用到发酵粉的食物,这样就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营造完全独立的思考氛围
创新意识的培养必定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发掘,观察能力是认知各种事物的重要前提,观察事物的同时老师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事物的本质,然后进行思维发散,将被观察事物与日常生活所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完全独立的环境也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幼儿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集中让幼儿们讨论,在提出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扩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提出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负责统计问题,对提出问题的方向加以引导,最后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联想到新的事物,进而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 通过实践来体验科学创新的乐趣及重要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体验能更好的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幼儿能更好的理会科学的本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操作能力。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通过对物质本质的探索,促进幼儿们的动手创造能力。
比如栽种一棵种子,让幼儿们每天精心呵护,记录每天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提出“为什么种子会发芽”、“为什么种子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等之类的问题。这都是对幼儿们思维的锻炼,通过类似的锻炼就能使幼儿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强化,为今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距离创新型人才又近了一步。
四、 活动后与伙伴的沟通与心得分享
通过活动中的科学探究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活动后与同伴们进行沟通与心得分享是很有必要的,每个人的心得体会往往是不同的,与伙伴沟通的同时可以学到他人的思想,增大思维宽度,同样可以拓宽视野。但是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想法不合的时候,每个幼儿的性格肯定是不同的,为了避免因意见不合而引起纠纷,教师应该在现场维持秩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意外时间的发生,还能帮助思维偏离正轨的幼儿加以引入正轨。
此过程同样可以锻炼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理清自己思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有次序的表达出来,这样就能使思想和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五、 教育者正确合理的引导
在科学探索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教师就应该帮助幼儿解决,但不是一味地完全帮助幼儿,而是加以合理的引导,培养幼儿们的全方面思维。
结束语
仅通过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是完全不够的,这需要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发掘。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多途径,但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创新思维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甚至成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润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发幼儿主动学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4):94-96.
[2]严经球.幼儿园探究活动生活化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23):218-219.
[3]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61-63.
[4]刘艳.科学教育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