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素质教育下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 朱玉珂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教学研究指导中心
【正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启动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道德素质及品德教育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德育教育教师带来一个重新思考和再次学习的机会。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农村就占了大约一半,而德育教师却在其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本文就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简明地阐述和说明,这对于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中小学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品德修养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性意义。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新观念
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年龄偏大,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何转变自身是首要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传统的“严训斥”“强遵循”的教学方式,重新调整角色的转变,成为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思想的改变是困难的,需要每位教师加强责任感,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最短的时间消化吸收。“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农村向来是国民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而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地巨大进步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
二、德育教育工作中也要对学生充满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
其名著中的人物米哈伊尔相信震撼了许多人:一个曾经在老师眼中是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后来却成了当地有名的手艺高超的修理师傅!这就是“爱”的力量!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必然之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善于表达爱的事情,就要不失时机地把我和抓住机遇。像课外活动时看到一个强壮的男孩把另一个瘦弱的男生推倒在地,刚宣读班级规定不久,就敢“以身试法”,同班同学打架,教师愤怒地大踏步向前,来到他们身边,怒斥一番,让他们知道“标准”,这是一种冲动的做法。可当看到他们闪躲害怕的眼神,低垂的脑袋,你就会压住怒气、平心静气地放下身来询问其中的缘由。教师就应该乘机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孩子们的头就会慢慢抬起,清澈的眼眸看着教师,若有所思。最后教师就要让他们自己评价下刚才的作为,两人对看一眼,都会感到愧疚和脸红。这样,这个班的学生有什么事情基本都会主动询问教师,教师也会成为学生的“忘年之交”。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模式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只注重生硬地训斥、一味地埋怨,往往死板地、形式性地简单进行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学生的道德养成意识,自然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形成效果。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的体验和处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无法与之相适应。
首先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索发现各种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提出一个问题的过程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其次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在德育教育工程中,做好学生的教育记录,包括教育目的、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考虑实施教育的方法等。曾有一句名言:在教育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学生身心上施教达到的效果,如叶上施肥。这句名言揭示出改变教育模式、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只重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
素质教育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德育教育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除全面地反映具体教育的目标外,还应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的情感与态度做出评价,做到多元化。
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内容决不能局限在知识和能力这个单一的维度上,还要着眼于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及德育能力等多元化、全面的评价。
其次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标准化答案的时代应该成为过去,中小学德育教育评价的标准应该更多地突出开放性,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要用唯一的评价模式束缚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探究与发现,鼓励学生有独创的思路和见解。素质教育下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活生生的个体,德育评价不能用绝对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
再次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样化,就是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等评价方法相结合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更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当前,一系列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式评定”等等完整而真实的表现了中小学德育教育评价的方向和模式,集中体现了新的德育评价观,代表了德育评价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做好教学反思活动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教育工作走向进步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就应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行为与经验进行反思。反思教师的教育活动及教育行为,达到教师最终会教、学生会学、品德不断提升的目的。
培养反思能力有四种途径,一是写教育后记和反思日记。二是开展反思讨论,进行集体反思。三是创建教育档案袋和德育教育研究手册。四是进行教育理念更新及教育观念提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很有道理。随着教师教育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责任感必然得到提升,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会更明晰,对学生成长点的把握会更准确,德育教育的效益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必然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是如此,在新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进行反思性教育,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德育教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之路漫漫,教师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时刻谨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素质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新观念
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年龄偏大,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何转变自身是首要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传统的“严训斥”“强遵循”的教学方式,重新调整角色的转变,成为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思想的改变是困难的,需要每位教师加强责任感,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最短的时间消化吸收。“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农村向来是国民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而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地巨大进步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
二、德育教育工作中也要对学生充满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
其名著中的人物米哈伊尔相信震撼了许多人:一个曾经在老师眼中是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后来却成了当地有名的手艺高超的修理师傅!这就是“爱”的力量!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必然之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善于表达爱的事情,就要不失时机地把我和抓住机遇。像课外活动时看到一个强壮的男孩把另一个瘦弱的男生推倒在地,刚宣读班级规定不久,就敢“以身试法”,同班同学打架,教师愤怒地大踏步向前,来到他们身边,怒斥一番,让他们知道“标准”,这是一种冲动的做法。可当看到他们闪躲害怕的眼神,低垂的脑袋,你就会压住怒气、平心静气地放下身来询问其中的缘由。教师就应该乘机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孩子们的头就会慢慢抬起,清澈的眼眸看着教师,若有所思。最后教师就要让他们自己评价下刚才的作为,两人对看一眼,都会感到愧疚和脸红。这样,这个班的学生有什么事情基本都会主动询问教师,教师也会成为学生的“忘年之交”。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模式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只注重生硬地训斥、一味地埋怨,往往死板地、形式性地简单进行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学生的道德养成意识,自然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形成效果。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的体验和处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无法与之相适应。
首先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索发现各种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提出一个问题的过程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其次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在德育教育工程中,做好学生的教育记录,包括教育目的、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考虑实施教育的方法等。曾有一句名言:在教育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学生身心上施教达到的效果,如叶上施肥。这句名言揭示出改变教育模式、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只重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
素质教育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德育教育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除全面地反映具体教育的目标外,还应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的情感与态度做出评价,做到多元化。
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内容决不能局限在知识和能力这个单一的维度上,还要着眼于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及德育能力等多元化、全面的评价。
其次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标准化答案的时代应该成为过去,中小学德育教育评价的标准应该更多地突出开放性,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要用唯一的评价模式束缚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探究与发现,鼓励学生有独创的思路和见解。素质教育下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活生生的个体,德育评价不能用绝对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
再次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样化,就是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等评价方法相结合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更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当前,一系列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式评定”等等完整而真实的表现了中小学德育教育评价的方向和模式,集中体现了新的德育评价观,代表了德育评价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做好教学反思活动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教育工作走向进步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就应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行为与经验进行反思。反思教师的教育活动及教育行为,达到教师最终会教、学生会学、品德不断提升的目的。
培养反思能力有四种途径,一是写教育后记和反思日记。二是开展反思讨论,进行集体反思。三是创建教育档案袋和德育教育研究手册。四是进行教育理念更新及教育观念提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很有道理。随着教师教育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责任感必然得到提升,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会更明晰,对学生成长点的把握会更准确,德育教育的效益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必然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是如此,在新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进行反思性教育,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德育教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之路漫漫,教师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时刻谨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