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作者】 李丽萍 王海燕

【机构】 昌邑市奎聚南隅小学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我们教师总是用尽心思地讲解,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讲,可每一次语文测试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张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测试结果质量的好坏。望着试卷上的红叉叉,无不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心急;无不使我们的学生烦恼,恐惧,从而造成了“阅读难,难阅读”的局面。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
  一、鼓励自主表达,调动阅读积极性
  首先,应该在阅读文章之前帮孩子放下思想包袱,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读。三年级课上让孩子谈句子的体会,只要说出一点就鼓励,对说不出来的孩子,引导用填空的形式说。只要孩子说上点就算对。四年级给句子做批注也是这样。不论你理解的是对是错,但求有所收获,只要能够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果从一开始孩子认为自己说不对就不说,丧失信心,在以后阅读文章时,就会不愿意读,即使在考试中,不得已去读,也是一知半解,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障碍,造成有些孩子干脆空题。所以,我们应该要想办法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经常在阅读文章时,让孩子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时间一长,慢慢地消除心理障碍并养成良好习惯,自己主动去读,并且敢想、敢说,会想、会说。如此这般,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独创意识。
  二、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
  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同一问题强化练习,感悟阅读方法
  围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课堂上可实施“核心问题探讨+方法指导+迁移运用”的策略,师生探讨,归纳理解知识点、总结方法,学会迁移运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从中年级开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答得不尽人意。于是在五年级上学期我就抓住“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教学。以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3、《钓鱼的启示》4、《落花生》5、《窃读记》6、《珍珠鸟》六篇课文进行了同一核心问题的训练。课前孩子们已做了预习,上课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发现这六篇课文的共同的特点: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引人思考、给人启示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受以及受到的启发。点出这节课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给人启示的句子”。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句子为例先让孩子找出文中几处给人启示的句子,每个小组自选其中一处讨论:这些句子蕴含着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呢?汇报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概括归纳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关注修辞、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学以致用,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汇报后,进一步挑战自己,从《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窃读记》、《珍珠鸟》中一人选一篇,拿出练习纸,根据提示完成。
  再如:针对文章主要内容孩子概括不全,语言不简练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对小学语文书中的文章归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教给孩子概括每类主要内容的方法:写人写事的文章教给孩子: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写景状物的文章教给孩子: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说明性文章:介绍了什么物,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4、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阅读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5页)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三、多种方式引导,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授以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阅读难,难阅读”将会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