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 韩海龙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为了更好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和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关于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素质的方法。我们学校已经对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加以重视。
【关键词】 初中;体育;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有自制力的优良品质。参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育、个性形成、自信心的培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体育是德、智、体三育的组合,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温伯格(Weinberg,1988)等人研究报道,一次 30min 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温伯格(1993)研究认为,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如果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在解决各种困难时就会培养持久的耐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在学生遇到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焦虑和不安的时候,就会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2 培养意志和良好的品德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客观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3.1 胜利法
通过体育锻炼,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在困难之下,让学生充满信心不逃避现实,通过努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各种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利于坚忍不拔心理素质的培养。
3.2 沟通法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要和老师、同伴都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使他们和谐共处,有利于宽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3.3 挫折法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可能会一直取得成功,在比赛中失败有利于他们尊重别人,向别人虚心学习,这样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3.4 提升体育学习的愉悦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想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新鲜感和乐趣。初中体育教学常用方法有动作师范、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等,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教学。如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丰富多样的游戏,如赶火车、阵地狙击等比赛类跑步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快速跑规则教育、阳光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春秋日等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的时间,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教学,组织学生去爬山、郊游,争取利用各种集体项目游戏落实运动目标。
4.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
4.1 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
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素等。
4.2 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 50 米,学生仅跑 30 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5.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5.1 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5.2 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5.3 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5.4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根本,可以对体育教学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实行的是达标考核制度,学生只有通过体育考核才能毕业。在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在施行阳光运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还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主,建立健全学生阳光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并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及竞赛等活动的权重。与此同时,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校还要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追踪和督导制度,并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方面,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客观评价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都在发育之中,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和情感为一体的过程,它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体育运动的效果,而且体育运动的过程也影响着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认真的进行总结,使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 初中;体育;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有自制力的优良品质。参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育、个性形成、自信心的培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体育是德、智、体三育的组合,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温伯格(Weinberg,1988)等人研究报道,一次 30min 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温伯格(1993)研究认为,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如果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在解决各种困难时就会培养持久的耐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在学生遇到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焦虑和不安的时候,就会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2 培养意志和良好的品德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客观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3.1 胜利法
通过体育锻炼,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在困难之下,让学生充满信心不逃避现实,通过努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各种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利于坚忍不拔心理素质的培养。
3.2 沟通法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要和老师、同伴都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使他们和谐共处,有利于宽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3.3 挫折法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可能会一直取得成功,在比赛中失败有利于他们尊重别人,向别人虚心学习,这样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3.4 提升体育学习的愉悦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想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新鲜感和乐趣。初中体育教学常用方法有动作师范、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等,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教学。如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丰富多样的游戏,如赶火车、阵地狙击等比赛类跑步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快速跑规则教育、阳光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春秋日等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的时间,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教学,组织学生去爬山、郊游,争取利用各种集体项目游戏落实运动目标。
4.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
4.1 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
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素等。
4.2 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 50 米,学生仅跑 30 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5.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5.1 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5.2 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5.3 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5.4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根本,可以对体育教学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实行的是达标考核制度,学生只有通过体育考核才能毕业。在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在施行阳光运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还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主,建立健全学生阳光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并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及竞赛等活动的权重。与此同时,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校还要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追踪和督导制度,并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方面,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客观评价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都在发育之中,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和情感为一体的过程,它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体育运动的效果,而且体育运动的过程也影响着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认真的进行总结,使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