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引导与培养方法策略探析
【作者】 李 军
【机构】 重庆市巴南区一品中心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一个人习惯好,他的学习、身体、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文本基于教育部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成果,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探析。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引导与培养;有效策略
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学生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学生内在的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文化,因此,学校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例如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教师自己应坚持衣着整洁,注意办公室的卫生保洁和个人卫生。如果发现课室地面有纸屑,就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和教材中的榜样,作为示范教材。
二、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一个人的品行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好习惯时要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以及好习惯和坏习惯分别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养成好习惯打下认识的基础。认知策略适合在各年段学生中进行,可以通过讲故事,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专题教育讲座,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落实。
三、强化自我约束督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评比。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侧重地制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和基本要求,强化对学生一日生活常规的严格指导。制定并实施了行政、教师、学生轮值考评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由各班班长、卫生委员和文明行为监督员组成了行为规范监督岗,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继续强化“星级文明班”的评比活动,每天值日教师、大队部值日队干对各班进行卫生、守纪、两操、礼仪、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的监督与评比,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勤俭廉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加强学生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为了达到反复提醒,强化训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分别以“卫生清洁我讲究”、“仪容仪表我大方”、“文明用语我会道”、“拒绝零食我能行”、“勤俭廉洁我践行”、“爱护公物我做到”为主题狠抓养成教育,每三周一个主题,逐项落实,大队部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以此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五、强化学生自我教育
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还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融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创设多种机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如在教学中以4~8人为一合作小组,通过自学、讨论、比赛、汇报学习情况等途径让各小组互相评价、记录成绩,下课前结合小组成绩、纪律,评出优秀合作学习小组,激励友善合作竞争;在下棋、打球、手工制作、种植等自由活动课中,让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下课前评选“谦让、友好”最佳合作学习伙伴,定期轮换,使每个人都有充分交往合作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卫生、劳动、布置班级环境等各项任务,并组织评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适时利用表彰激励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策略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策略有责任激励、理念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自我激励等。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通过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规范的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习惯教育的培养。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大教师必须具有耐心和恒心,坚信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赵芳莉.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2013(07).
[2]孙长霞0.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见[J].吉林教育,2014(33).
[3]向雪梅.运用评价体系 抓好养成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引导与培养;有效策略
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学生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学生内在的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文化,因此,学校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例如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教师自己应坚持衣着整洁,注意办公室的卫生保洁和个人卫生。如果发现课室地面有纸屑,就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和教材中的榜样,作为示范教材。
二、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一个人的品行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好习惯时要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以及好习惯和坏习惯分别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养成好习惯打下认识的基础。认知策略适合在各年段学生中进行,可以通过讲故事,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专题教育讲座,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落实。
三、强化自我约束督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评比。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侧重地制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和基本要求,强化对学生一日生活常规的严格指导。制定并实施了行政、教师、学生轮值考评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由各班班长、卫生委员和文明行为监督员组成了行为规范监督岗,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继续强化“星级文明班”的评比活动,每天值日教师、大队部值日队干对各班进行卫生、守纪、两操、礼仪、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的监督与评比,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勤俭廉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加强学生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为了达到反复提醒,强化训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分别以“卫生清洁我讲究”、“仪容仪表我大方”、“文明用语我会道”、“拒绝零食我能行”、“勤俭廉洁我践行”、“爱护公物我做到”为主题狠抓养成教育,每三周一个主题,逐项落实,大队部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以此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五、强化学生自我教育
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还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融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创设多种机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如在教学中以4~8人为一合作小组,通过自学、讨论、比赛、汇报学习情况等途径让各小组互相评价、记录成绩,下课前结合小组成绩、纪律,评出优秀合作学习小组,激励友善合作竞争;在下棋、打球、手工制作、种植等自由活动课中,让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下课前评选“谦让、友好”最佳合作学习伙伴,定期轮换,使每个人都有充分交往合作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卫生、劳动、布置班级环境等各项任务,并组织评比,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适时利用表彰激励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策略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策略有责任激励、理念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自我激励等。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通过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规范的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习惯教育的培养。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大教师必须具有耐心和恒心,坚信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赵芳莉.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2013(07).
[2]孙长霞0.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见[J].吉林教育,2014(33).
[3]向雪梅.运用评价体系 抓好养成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