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作者】 多吉南加
【机构】 青海省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教学只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物理新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这是对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初中物理教学可从人文素养的内容上以文、史、哲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达到让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人文素养;审美;物理学史;哲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说,素养是忘记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忘记过程,也不会有素养的沉淀。文化素养是什么呢?我比较认同龙应台那种粗略的分法,即把人文素养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文的培养
这里的文主要就是指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美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初中教学的每一个学科,物理学科当然也就同样责无旁贷,其实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美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当一部分的物理现象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另外就物理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种美的追求,我们当然应该合理利用物理学史这一现成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同时丰富学生的理性积淀,以至创造美。
1.自然美
初中物理教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在讲机械运动时,在幽静的操场上,两个学生并排前行,一边散步,一边闲聊。如果选篮球桩为参照物,两个学生就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的一个学生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体现了意境美和运动和谐之美,又体现了自然的美。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2.对称美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对称的美。比如:左手和右手,左耳和右耳,轴对称图形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平面镜成像,河中的倒影,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是对称之美。在物理学史上,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后来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显示出电生磁、磁生电的思维对称之美。后来在物理学中创立了左手定则、随后又创立了右手定则,体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对称之美。
3.平衡美
在讲杠杆平衡一节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在教学中左右平衡体现每个过程都有它内在的配合得当,体现了对等和均衡,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
4.简洁美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物理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
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美。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知识。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方法中体现出来简单的物理模型有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光线、薄透镜等,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给人带来研究物质世界美的享受。
5.和谐美
和谐美是指物理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在貌似杂乱无章的物理世界背后,存在井然有序的和谐。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将运动和力统一起来。声学中回声现象体现社会中的共鸣,平面镜成像,寓意人的乐观生活态度,你对镜子(生活)笑,它(生活)就对你笑。
物理学是美的组合,在教学中互为影响、互为存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会美,在美的享受中学透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史的培养
史中有信仰的魅力、有道德的魅力、有思想的魅力、也有智慧的魅力。长期读史的人,会从肤浅逐渐走向深刻,从浮躁逐渐走向平和,从狭隘逐渐走向宽厚,从大惊小怪逐渐走向见多识广。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史学教育主要就是物理学史的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引进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不同程度、不同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爱和热心,并激发它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许多理科不好的学生一提起物理来容易头疼,以致于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多给学生讲一些名家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极有好处,以局里夫人为例,她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提炼出镭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我们这些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一点点困难便容易放弃或畏缩不前,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个表现啊。可以说这些科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无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还是对学习其它科目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给他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所以,物理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会有直接积极的影响,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初中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在龙应台看来,哲学,是一种人生的指引,是人望着星空时发出的天问。初中物理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蕴涵着哲学内容。渗透的哲学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方法论等。物理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下面从物质观、方法论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物质观
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1)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以“低级→高级”这条主线贯彻始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其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基本观点。有形实物是物质。基本粒子及由它们构成的物体是物质。电场、磁场等“场”也是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八年级下学期接触到微观运动,物质由看不见的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物理过程中,物质三态(气、液、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
辩证法规律是物理学本身就具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等。
(1)对立统一规律。一切事物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方面组成,事物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在初中初中物理教学范围内有许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即矛盾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
(2)量变引起质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由于矛盾的作用,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量变超过度的界限必然引起质变,旧的量变过程结束,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若对冰加热,则在温度升高到熔点以前,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冰就逐渐溶解成水,直到冰全部溶解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不变,发生了由固态到液态的质变。
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为什么需要文史哲?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活在世俗的现实世界,但是,物理学中的美可以给我们一个多样的可能世界,物理学史可以给我们一个厚重的过去世界,物理中的哲学可以给我们一个灵动的理念世界。在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就是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文、史、哲及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和谐校园里的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孙成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社,2004.
[4]施坚,李刚.基于物理学史与活动探究的课堂之旅——以人教版教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J].教学论坛,2015(8)
【关键词】 人文素养;审美;物理学史;哲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说,素养是忘记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忘记过程,也不会有素养的沉淀。文化素养是什么呢?我比较认同龙应台那种粗略的分法,即把人文素养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文的培养
这里的文主要就是指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美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初中教学的每一个学科,物理学科当然也就同样责无旁贷,其实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美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当一部分的物理现象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另外就物理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种美的追求,我们当然应该合理利用物理学史这一现成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同时丰富学生的理性积淀,以至创造美。
1.自然美
初中物理教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在讲机械运动时,在幽静的操场上,两个学生并排前行,一边散步,一边闲聊。如果选篮球桩为参照物,两个学生就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的一个学生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体现了意境美和运动和谐之美,又体现了自然的美。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2.对称美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对称的美。比如:左手和右手,左耳和右耳,轴对称图形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平面镜成像,河中的倒影,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是对称之美。在物理学史上,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后来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显示出电生磁、磁生电的思维对称之美。后来在物理学中创立了左手定则、随后又创立了右手定则,体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对称之美。
3.平衡美
在讲杠杆平衡一节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在教学中左右平衡体现每个过程都有它内在的配合得当,体现了对等和均衡,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
4.简洁美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物理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
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美。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知识。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方法中体现出来简单的物理模型有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光线、薄透镜等,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给人带来研究物质世界美的享受。
5.和谐美
和谐美是指物理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在貌似杂乱无章的物理世界背后,存在井然有序的和谐。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将运动和力统一起来。声学中回声现象体现社会中的共鸣,平面镜成像,寓意人的乐观生活态度,你对镜子(生活)笑,它(生活)就对你笑。
物理学是美的组合,在教学中互为影响、互为存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会美,在美的享受中学透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史的培养
史中有信仰的魅力、有道德的魅力、有思想的魅力、也有智慧的魅力。长期读史的人,会从肤浅逐渐走向深刻,从浮躁逐渐走向平和,从狭隘逐渐走向宽厚,从大惊小怪逐渐走向见多识广。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史学教育主要就是物理学史的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引进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不同程度、不同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爱和热心,并激发它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许多理科不好的学生一提起物理来容易头疼,以致于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多给学生讲一些名家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极有好处,以局里夫人为例,她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提炼出镭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我们这些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一点点困难便容易放弃或畏缩不前,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个表现啊。可以说这些科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无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还是对学习其它科目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给他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所以,物理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会有直接积极的影响,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初中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在龙应台看来,哲学,是一种人生的指引,是人望着星空时发出的天问。初中物理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蕴涵着哲学内容。渗透的哲学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方法论等。物理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下面从物质观、方法论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物质观
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1)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以“低级→高级”这条主线贯彻始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其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基本观点。有形实物是物质。基本粒子及由它们构成的物体是物质。电场、磁场等“场”也是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八年级下学期接触到微观运动,物质由看不见的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物理过程中,物质三态(气、液、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
辩证法规律是物理学本身就具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等。
(1)对立统一规律。一切事物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方面组成,事物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在初中初中物理教学范围内有许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即矛盾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
(2)量变引起质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由于矛盾的作用,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量变超过度的界限必然引起质变,旧的量变过程结束,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若对冰加热,则在温度升高到熔点以前,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冰就逐渐溶解成水,直到冰全部溶解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不变,发生了由固态到液态的质变。
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为什么需要文史哲?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活在世俗的现实世界,但是,物理学中的美可以给我们一个多样的可能世界,物理学史可以给我们一个厚重的过去世界,物理中的哲学可以给我们一个灵动的理念世界。在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就是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文、史、哲及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和谐校园里的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孙成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社,2004.
[4]施坚,李刚.基于物理学史与活动探究的课堂之旅——以人教版教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J].教学论坛,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