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杨 茜
【机构】 四川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
【正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已有很多的教育者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学者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现代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对此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她认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正如教育者们所说,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以充沛的热情和积极的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既然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此之重要,那么怎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教师教学方法上,可以这样做: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上课时,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选择合适的导语,先声夺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方法有:
1.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历史故事以及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2.影视导入法
利用影视设备先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隆中对》一课时,我先播放刘备三顾茅庐求访诸葛亮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大致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身份,学生在看完之后肯定急于知道刘备为什么要屈尊去拜访诸葛孔明,此时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已经被提到了最高点,这时教师再引入课文,便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变色龙》,我用激疑问难的启发语言,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的描写上,研讨人物“变”的特点和“变”的方式,由于前面已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教师适时的提出变色龙在变,又有不变。这不变的一点是什么,把学生又引入新的情境中,悟出“变色龙多变善变,但其媚上欺下的本质不变”的道理。
(三)摸清“趣点”,强化兴趣。
“趣点”要摸得清、找得准,要考虑教者讲的是学生兴趣之所在。作为教者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当然这种愉悦,不是庸俗的背离教学目的、任务的消遣娱乐,而是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强其他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最终达到“会学”、“乐学”的境地。
(四)抓准难点,引发兴趣。
在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时,首先难点要抓准,注重教师所讲是学生之所需。要联系学生实际,针对课文中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起来有偏差的地方,集中精力,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而能够感受到探索真理、获取知识的乐趣。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学难点是紫藤萝与人的命运的共同点,从中悟出生命的价值。我适时抓住这一难点,找出花的描写句子,从而体会生命的价值,这样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难点定的过低,学生一跃而过,满足不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不了兴趣。不过难点定的太高,可望而不可即,又使学生毫无兴趣,索然无味了。只有在“跳一跳,可摘果”的境界中,指点方法,提供途径,他们才会兴趣盎然的去“跳”去“摘”。
教师个人素养上,可以这样做:
(一)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试想一位风度儒雅、语言诙谐机智的教师在讲解耐人寻味的课文内容时,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教师日积月累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自身气质、人格素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教师的人格魅力有:
1.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单一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了,孩子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能让他们开阔视野的老师,那些一涉及其他知识就支支吾吾,运用起来捉襟见肘的老师势必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像一棵大树,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是树根,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树干,广博的其他知识是树叶,三部分缺一不可。
2.高尚的品格和素养。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学习上的教育者,也是他们生活上的引路人。教师教给孩子们的除了基本的知识外,还有道德的准则和做人的道理。这些需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素养,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
有些教师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始终都以平铺直叙的语调在讲课,语言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听久了难免会产生听觉疲劳,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教师的语言风格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有序的语速教学的话,一定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用满满的爱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刘国正.语文教学谈[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3]张得军,邢建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课改前沿
正如教育者们所说,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以充沛的热情和积极的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既然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此之重要,那么怎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教师教学方法上,可以这样做: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上课时,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选择合适的导语,先声夺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方法有:
1.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历史故事以及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2.影视导入法
利用影视设备先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隆中对》一课时,我先播放刘备三顾茅庐求访诸葛亮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大致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身份,学生在看完之后肯定急于知道刘备为什么要屈尊去拜访诸葛孔明,此时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已经被提到了最高点,这时教师再引入课文,便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变色龙》,我用激疑问难的启发语言,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的描写上,研讨人物“变”的特点和“变”的方式,由于前面已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教师适时的提出变色龙在变,又有不变。这不变的一点是什么,把学生又引入新的情境中,悟出“变色龙多变善变,但其媚上欺下的本质不变”的道理。
(三)摸清“趣点”,强化兴趣。
“趣点”要摸得清、找得准,要考虑教者讲的是学生兴趣之所在。作为教者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当然这种愉悦,不是庸俗的背离教学目的、任务的消遣娱乐,而是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强其他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最终达到“会学”、“乐学”的境地。
(四)抓准难点,引发兴趣。
在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时,首先难点要抓准,注重教师所讲是学生之所需。要联系学生实际,针对课文中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起来有偏差的地方,集中精力,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而能够感受到探索真理、获取知识的乐趣。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学难点是紫藤萝与人的命运的共同点,从中悟出生命的价值。我适时抓住这一难点,找出花的描写句子,从而体会生命的价值,这样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难点定的过低,学生一跃而过,满足不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不了兴趣。不过难点定的太高,可望而不可即,又使学生毫无兴趣,索然无味了。只有在“跳一跳,可摘果”的境界中,指点方法,提供途径,他们才会兴趣盎然的去“跳”去“摘”。
教师个人素养上,可以这样做:
(一)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试想一位风度儒雅、语言诙谐机智的教师在讲解耐人寻味的课文内容时,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教师日积月累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自身气质、人格素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教师的人格魅力有:
1.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单一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了,孩子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能让他们开阔视野的老师,那些一涉及其他知识就支支吾吾,运用起来捉襟见肘的老师势必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像一棵大树,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是树根,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树干,广博的其他知识是树叶,三部分缺一不可。
2.高尚的品格和素养。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学习上的教育者,也是他们生活上的引路人。教师教给孩子们的除了基本的知识外,还有道德的准则和做人的道理。这些需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素养,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
有些教师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始终都以平铺直叙的语调在讲课,语言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听久了难免会产生听觉疲劳,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教师的语言风格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有序的语速教学的话,一定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用满满的爱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刘国正.语文教学谈[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3]张得军,邢建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课改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