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之我见

【作者】 严凤琴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学生自改习惯的养成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强调训练意识,教法上要变灌输为点拨,不断探索指导学生自改文章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大力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只给点拔。该怎么改,让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能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得益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自改热情
  叶圣陶早在1963年的一封信中也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因此培养情趣,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先决条件。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弹性评价,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无不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自觉的反映。学生自己改作文,首要的是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动机作为内部的推动力,逐步增强自改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自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作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成为兴趣的催化剂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
  第三,教师要依靠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长此以往,教师修改作文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指导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形式:
  1.下水示范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老师要下水示范。具体做法: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也可以在每次习作后,有目的地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进行评改。每次评改时老师梳理出了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这种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
  2.集体评改
  在学生初步领悟修改习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找出共性的问题,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抄在黑板上或打印给学生,在作文课上修改,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在修改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引来学生争论,激发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把改文下放给学生,师批生改的方法比教师“关门批改”越俎代庖的做法效果好得多。
  3.学生互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的转换。完成了前两步作文修改后,老师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在小组里互改。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学生互改”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好方法,学生间彼此修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做不仅对被改者、改者有好处,学生合作的精神也在互评中得到了升华。
  4、学生自改。
  在赏析评点的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作文再改一改。并给自己的文章写上评语。这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改前,教师要对全班的作文进行简要的总评和提示,让学生明确评改的重点,集中精力,以便针对性地修改。有些错别字,漏字,笔误及不通顺的句子,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改正过来。自改后,老师还要对每位学生的自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批语或修改符号进一步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再改,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好两个过渡:一是要使学生在老师的下水示范中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逐步过渡到能自己发现文章的毛病;二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过渡到学生独立自改。只有在循序渐进中才能让学生最终形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分步训练,形成自改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培养学生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凑效的。学生自改作文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改作是多方面的,字、词、句、标点,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技巧等都必须考虑,但是在训练初期宜作单项自改的训练。所谓单项自改,就是每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就作文的一、二个方面进行自改。正如戏剧演员学艺须先一项一项地练好基本功再练习综合表演技巧一样,学生练习自改作文也应由单项到综合。以后随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再逐步加大训练难点,提高对修改质量的要求。
  总之,学生自改习惯的养成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强调训练意识,教法上要变灌输为点拨,不断探索指导学生自改文章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