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潘泽武
【机构】 贵州省兴仁市第一中学
【正文】 阅读教学是占有课堂教学比重最大的一类教学内容,大家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因此,怎样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如下几个方面作适当探究。
一、阅读的心理机智
阅读不是在有关语、修、逻、文等知识的指导下完成的,是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旨趣。那么这种旨趣的获得具体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已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情感图式是主体对某事物比较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其中“某事物”在阅读过程中即是文本。在不同的语言材料面前主体会作出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存在较大距离时,主体选择拒绝,反映到课堂教学层面是学生不愿意读某一类文章。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主体主观上比较切近,主体把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同化”。三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认知上比较接近,但差距总是存在(比如时空上的),主体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相应的语言材料,这是“顺应”。
由此看来,阅读是主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主动性的活动,它受经历、体验、情境、心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对阅读有选择的自由。阅读教学不能离开主体阅读的心理行为来进行。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体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将更为多种多样,但阅读将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文本到人本。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措施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
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善留空白,延伸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就是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会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我们民族的语言一起融注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无形的力量,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与评价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学生构造精神的家园——陶冶人性与情操、心智与灵魂,唤醒生命与智慧、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充实生命内涵、洞察人生真谛,把握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
一、阅读的心理机智
阅读不是在有关语、修、逻、文等知识的指导下完成的,是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旨趣。那么这种旨趣的获得具体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已有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情感图式是主体对某事物比较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其中“某事物”在阅读过程中即是文本。在不同的语言材料面前主体会作出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存在较大距离时,主体选择拒绝,反映到课堂教学层面是学生不愿意读某一类文章。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主体主观上比较切近,主体把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同化”。三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材料所蕴藏的内容在认知上比较接近,但差距总是存在(比如时空上的),主体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相应的语言材料,这是“顺应”。
由此看来,阅读是主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主动性的活动,它受经历、体验、情境、心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对阅读有选择的自由。阅读教学不能离开主体阅读的心理行为来进行。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体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将更为多种多样,但阅读将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文本到人本。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措施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
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善留空白,延伸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就是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会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我们民族的语言一起融注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无形的力量,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与评价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学生构造精神的家园——陶冶人性与情操、心智与灵魂,唤醒生命与智慧、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充实生命内涵、洞察人生真谛,把握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