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讲授探索型问题
【作者】 赵明伟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探索型问题的能力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型问题;能力;方法;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解答探索型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解题训练,方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使他们顺利地解答这类探索型问题。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授探索型问题。
一、如何讲授存在探索型问题
存在探索型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问题,给出一定条件后,要求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并加以说明,因此被称为探索存在型问题。它往往是以是否存在、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面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把握已知条件的特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联想后,才能获得结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考虑,对结论作出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假设出发,结合已知的条件推理判断,如果得出矛盾,则否定先前的假设,如果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定的正确,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最后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存在探索型问题分为数字存在探索问题和图形存在探索问题。解答数字类存在探索问题,应指导学生在读懂题意、领会问题实质的前提下进行,或分类归纳,或整体归纳,得出的规律要具有一般性,而不是一些只适合部分数据的规律。解答图形类存在探索问题,要指导学生注意分析图形特征和图形变换规律,一要合理猜想,二要加以实际验证。
二、如何讲授结论探索型问题
结论探索型问题是指给定的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唯一,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对象的一些特殊关系,需要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其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题目的结论不确定;二是结论需要通过类比引申、推广;三是需要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结论。解答这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正向思维,与常见的综合法直接推理相类似。它的思路是:牢牢抓住这类的数学题的基本特征,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图形的特征,由因导果,通过分析、归纳、探索,进行大胆地推测想象,发现规律,获得结论,并加以验证。
结论探索型问题一般是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求相应的结论,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条件进行猜想、透彻分析,发现规律、获取结论,这对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有一定帮助。结论探索型问题,往往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结论需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或结论需通过特例归纳。解决这一类问题,要指导学生注意类比归纳、等价转化、应用数形结合等思维方法。
三、如何讲授条件探索型问题
条件探索型问题的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明确,要求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使条件完备。也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问题的条件未知,需要探求;二是问题的条件不足,需要探求充分条件;三是问题的条件多余或者错误,需要排除多余条件或修正错误的条件,并加以论证,进而寻求到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逆向思维,与分析法解题类似。
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时,应让学生明确题目所给的问题结论明确,需要探求此结论成立应具备的充分条件的问题。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路一般是从结论出发执果寻因,逆向推理逐步探寻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把结论可能产生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查。它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部分条件,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要求给出的尽可能完备能得出结论的条件;二是给出图形特征和部分条件及应满足的图形位置或数量关系,要求补充应有的条件。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思路是从结论和已有的条件出发,执因导果,逐步探求结论成立时还应满足的条件,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常常采取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来寻求解题思路。
四、如何讲授规律探索型问题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探索给定的问题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最后再进行严格的推理判断,从而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大多是利用题设让学生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探索、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规律探索型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近几年各地的小学毕业会考试卷上,均出现了考查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判断或说明等方面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为寻找其固有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结合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并以验证的形式完成题目上的要求。
规律探索型问题能比较系统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猜想能力、发现规律和关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规律探索型问题,就其本身而言,确有规律可寻,但由于题目的视角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特性,此类问题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一般是通过观察、类比特殊情况中的数据特点,包括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将数据进行分解重组、猜想、归纳得出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用结论去检验特殊情况,以肯定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解答探索型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解题训练,方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使他们顺利地解答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解答探索型问题[J];宁夏教育;2016年Z1期.
[2]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3]林学英;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8年21期.
[4]王锋;解答探索型问题分析[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9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型问题;能力;方法;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解答探索型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解题训练,方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使他们顺利地解答这类探索型问题。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授探索型问题。
一、如何讲授存在探索型问题
存在探索型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问题,给出一定条件后,要求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并加以说明,因此被称为探索存在型问题。它往往是以是否存在、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面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把握已知条件的特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联想后,才能获得结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考虑,对结论作出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假设出发,结合已知的条件推理判断,如果得出矛盾,则否定先前的假设,如果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定的正确,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最后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存在探索型问题分为数字存在探索问题和图形存在探索问题。解答数字类存在探索问题,应指导学生在读懂题意、领会问题实质的前提下进行,或分类归纳,或整体归纳,得出的规律要具有一般性,而不是一些只适合部分数据的规律。解答图形类存在探索问题,要指导学生注意分析图形特征和图形变换规律,一要合理猜想,二要加以实际验证。
二、如何讲授结论探索型问题
结论探索型问题是指给定的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唯一,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对象的一些特殊关系,需要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其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题目的结论不确定;二是结论需要通过类比引申、推广;三是需要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结论。解答这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正向思维,与常见的综合法直接推理相类似。它的思路是:牢牢抓住这类的数学题的基本特征,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图形的特征,由因导果,通过分析、归纳、探索,进行大胆地推测想象,发现规律,获得结论,并加以验证。
结论探索型问题一般是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求相应的结论,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条件进行猜想、透彻分析,发现规律、获取结论,这对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有一定帮助。结论探索型问题,往往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结论需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或结论需通过特例归纳。解决这一类问题,要指导学生注意类比归纳、等价转化、应用数形结合等思维方法。
三、如何讲授条件探索型问题
条件探索型问题的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明确,要求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使条件完备。也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问题的条件未知,需要探求;二是问题的条件不足,需要探求充分条件;三是问题的条件多余或者错误,需要排除多余条件或修正错误的条件,并加以论证,进而寻求到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逆向思维,与分析法解题类似。
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时,应让学生明确题目所给的问题结论明确,需要探求此结论成立应具备的充分条件的问题。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路一般是从结论出发执果寻因,逆向推理逐步探寻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把结论可能产生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查。它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部分条件,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要求给出的尽可能完备能得出结论的条件;二是给出图形特征和部分条件及应满足的图形位置或数量关系,要求补充应有的条件。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思路是从结论和已有的条件出发,执因导果,逐步探求结论成立时还应满足的条件,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常常采取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来寻求解题思路。
四、如何讲授规律探索型问题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探索给定的问题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最后再进行严格的推理判断,从而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大多是利用题设让学生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探索、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规律探索型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近几年各地的小学毕业会考试卷上,均出现了考查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判断或说明等方面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为寻找其固有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结合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并以验证的形式完成题目上的要求。
规律探索型问题能比较系统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猜想能力、发现规律和关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规律探索型问题,就其本身而言,确有规律可寻,但由于题目的视角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特性,此类问题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一般是通过观察、类比特殊情况中的数据特点,包括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将数据进行分解重组、猜想、归纳得出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用结论去检验特殊情况,以肯定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解答探索型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解题训练,方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使他们顺利地解答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解答探索型问题[J];宁夏教育;2016年Z1期.
[2]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3]林学英;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8年21期.
[4]王锋;解答探索型问题分析[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