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呼唤“诗性”的回归
【作者】 毛志红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 语文课堂诗性的回归,已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共同期待。寻找行之有效的达成路径,更是语文教师们的不懈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诗性语文”教学达成路径的探究,使一些设想落地生根。
一、目标探寻
1.提高教师的诗性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得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师。如果教师是诗性的,那么,必定会营造全新的诗意般的氛围,让学生走进诗一般的园地去品味语文并获取人生最宝贵的教益。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满载诗性的教师。只有具有诗情诗心的教师,才能构建诗性质的课堂。
2.让学生充满诗性
让学生充满诗性,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诗性思维,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诗性语言。
3.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性
诗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它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练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4.诗性语文的教学策略
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高中诗性语文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高中诗性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诗意语文”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行动探究
1.教师的诗性
(1)教师诗性的教学语言唤醒学生的原初诗性
诗性教学语言,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搜肠刮肚运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的每句话都美轮美奂,也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用多么浪漫的语言去刻意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相反,诗性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质朴的,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流淌出来的,“应当是简洁、明确的;易于理解的;和蔼可亲,让学生愿意听,愿意接受,不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对学生没有压力的;富于感染力,能够给学生深刻印象,历久不忘的;有启发性,能使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活跃起来,而不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它吸引的并不是学生听觉上的享受与满足或者一时的注意力集中,而是要直击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像原始人般的那种原初诗性,使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推进,自然而然地进入语境,从而从文本中获得深刻的精神体验。
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的感觉、情感、思想虽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教育灌输给他们一种思想,从而掩盖了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他们的叛逆和激情又恰恰说明了他们并没有完全丧失自我,他们依然在渴望能够放逐自己的精神,能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想法时时刻刻潜藏在他们的心中,只需要有一个导火索,他们便会释放出那个原初的自我,他们便会展现出如原始人般的那种强旺的感觉力和想象。
(2)教师营造诗性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此岸,文本在彼岸,中间隔着万丈波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并且,使学生在通往文本这个彼岸的过程中,没有战战兢兢的畏惧感,也没有负担沉重的压力感,而是一种通往美好世界的从容愉悦的幸福感。这座桥梁,就是一个个让学生忘我投入的诗性情境,在这个教师亲手搭建的情境中,主客体的对立不复存在,涌动着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融的和谐气氛,在此,时间被拉回到当下,空间也被浓缩到了课堂,教师、学生、文本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在这种情境的烘托下,那些死气沉沉的文字符号渐渐地在学生的眼前、心中跳动起来,变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学生面对这一首首诗也不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变成了这“诗境”中的一部分。在这种诗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感知灵敏起来,语言丰富起来,而他们的心扉,也会逐渐地敞开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自由体验中。
2.学生的诗性
教师工作的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在老师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文本,也是一个需要读懂的生命,这一个个生命需要在学生的生命中演绎出不同的风采。在语文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在文化的遨游中真正享受到精神挣脱牢笼的自由与畅快;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他们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中的世界,也渐渐地能够向文本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视界与视界的交融使得原来的小世界变得更为广阔,审美与审美的交流使原来的眼界更开阔,灵魂与灵魂的触碰使原来的生命更动感!
3.语文教学的诗性
语文教学的诗性,就是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立与压制,只有平等与民主;没有紧张与压迫感,只有从容与幸福感;没有强制性的命令,只有互相融洽的协作。当然,语文诗性教学,也不仅仅是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们从心理上消除对语文课的厌恶感、紧张感、乏味感,而且,它还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一个文本,从它所关涉的内容来看,本身就是一方小小的天地,如果语文教师再对它进行“精加工”,仅仅从它“身上”榨取一些字词句段、背景介绍、中心思想等来“喂”学生,那么,学生虽然总是有一种饱腹感,却永远也体会不到与朋友一起惬意地品尝美食的轻松感和愉悦感,也难以咀嚼到一丝回甘。语文诗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这个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广阔、丰富与饱满,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自觉地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坐标,而不是架起一道道藩篱,使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四处碰壁。语文诗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蕴无穷,从而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
4.诗性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的物质载体
语文文本是一个个闪耀着诗性光芒的生命的化身,几乎每一个字都在向读者诉说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同时也期待着读者能够将自己的生命经历投注进来,在一种夏日午后般的宁静中,二者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这里,生命不是紧张的、闭锁的,而是放松的、舒展的。而这一切得以进行实现的场所便是课堂。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诗性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可以互相倾吐又能够互相聆听,让生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自由的状态的课堂,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目标探寻
1.提高教师的诗性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得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师。如果教师是诗性的,那么,必定会营造全新的诗意般的氛围,让学生走进诗一般的园地去品味语文并获取人生最宝贵的教益。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满载诗性的教师。只有具有诗情诗心的教师,才能构建诗性质的课堂。
2.让学生充满诗性
让学生充满诗性,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诗性思维,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诗性语言。
3.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性
诗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它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练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4.诗性语文的教学策略
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高中诗性语文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高中诗性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诗意语文”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行动探究
1.教师的诗性
(1)教师诗性的教学语言唤醒学生的原初诗性
诗性教学语言,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搜肠刮肚运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的每句话都美轮美奂,也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用多么浪漫的语言去刻意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相反,诗性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质朴的,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流淌出来的,“应当是简洁、明确的;易于理解的;和蔼可亲,让学生愿意听,愿意接受,不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对学生没有压力的;富于感染力,能够给学生深刻印象,历久不忘的;有启发性,能使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活跃起来,而不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它吸引的并不是学生听觉上的享受与满足或者一时的注意力集中,而是要直击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像原始人般的那种原初诗性,使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推进,自然而然地进入语境,从而从文本中获得深刻的精神体验。
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的感觉、情感、思想虽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教育灌输给他们一种思想,从而掩盖了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他们的叛逆和激情又恰恰说明了他们并没有完全丧失自我,他们依然在渴望能够放逐自己的精神,能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想法时时刻刻潜藏在他们的心中,只需要有一个导火索,他们便会释放出那个原初的自我,他们便会展现出如原始人般的那种强旺的感觉力和想象。
(2)教师营造诗性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此岸,文本在彼岸,中间隔着万丈波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并且,使学生在通往文本这个彼岸的过程中,没有战战兢兢的畏惧感,也没有负担沉重的压力感,而是一种通往美好世界的从容愉悦的幸福感。这座桥梁,就是一个个让学生忘我投入的诗性情境,在这个教师亲手搭建的情境中,主客体的对立不复存在,涌动着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融的和谐气氛,在此,时间被拉回到当下,空间也被浓缩到了课堂,教师、学生、文本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在这种情境的烘托下,那些死气沉沉的文字符号渐渐地在学生的眼前、心中跳动起来,变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学生面对这一首首诗也不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变成了这“诗境”中的一部分。在这种诗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感知灵敏起来,语言丰富起来,而他们的心扉,也会逐渐地敞开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自由体验中。
2.学生的诗性
教师工作的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在老师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文本,也是一个需要读懂的生命,这一个个生命需要在学生的生命中演绎出不同的风采。在语文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在文化的遨游中真正享受到精神挣脱牢笼的自由与畅快;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他们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中的世界,也渐渐地能够向文本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视界与视界的交融使得原来的小世界变得更为广阔,审美与审美的交流使原来的眼界更开阔,灵魂与灵魂的触碰使原来的生命更动感!
3.语文教学的诗性
语文教学的诗性,就是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立与压制,只有平等与民主;没有紧张与压迫感,只有从容与幸福感;没有强制性的命令,只有互相融洽的协作。当然,语文诗性教学,也不仅仅是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们从心理上消除对语文课的厌恶感、紧张感、乏味感,而且,它还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一个文本,从它所关涉的内容来看,本身就是一方小小的天地,如果语文教师再对它进行“精加工”,仅仅从它“身上”榨取一些字词句段、背景介绍、中心思想等来“喂”学生,那么,学生虽然总是有一种饱腹感,却永远也体会不到与朋友一起惬意地品尝美食的轻松感和愉悦感,也难以咀嚼到一丝回甘。语文诗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这个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广阔、丰富与饱满,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自觉地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坐标,而不是架起一道道藩篱,使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四处碰壁。语文诗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蕴无穷,从而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
4.诗性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的物质载体
语文文本是一个个闪耀着诗性光芒的生命的化身,几乎每一个字都在向读者诉说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同时也期待着读者能够将自己的生命经历投注进来,在一种夏日午后般的宁静中,二者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这里,生命不是紧张的、闭锁的,而是放松的、舒展的。而这一切得以进行实现的场所便是课堂。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诗性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可以互相倾吐又能够互相聆听,让生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自由的状态的课堂,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