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 梁龙凤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中学
【正文】 【摘 要】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哉开窍。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力求构建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自由思考、充分交流、尽情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求知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历史;激思启智;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管控着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开展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一、倾情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历史新课的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注重“课伊始,趣亦生”是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捷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倾情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头的几分钟的引入十分重要。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和艺术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联系着旧课和新课,联系着前后的知识体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就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为整堂课的教学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高效课堂只有在“活”字上下工夫,让新、奇、趣、乐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笑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说明:精彩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最终达到学好历史的教学目的,而且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之上,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学习《秦的统一》时,我巧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万里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岂能不迅速转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又如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雄浑有力的声音,浑厚沉重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极易被感染,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的意境中,正在仰望巍峨高耸的峭壁,正在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气势,正在聆听惊涛拍岸的隆隆巨响,胸中的壮志豪情不言而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历史的导入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只要我们善于研究,灵活运用,面包总是有的。像故事导入,复习导入,谜语导入,多媒体导入,名言导入,实物导入等等,比比皆是,何愁没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目标明确,但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的探究方法。
现代初中历史教学要追求教育的智慧,智慧的教育,追求充满智慧灵动的课堂,努力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更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课堂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有效的“学”。
新课程理念下,最有效的教是不教,最大的学是自学。为了学生事半功倍的自学,我们需要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落实教师的教学计划,最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多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自主探究,才能学有所获。教师要时而是一个组织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善于引领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提供者,教师的责任在于点拨、激励、提高。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交给方法,交给技能。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让学生看图片,了解吸食鸦片对人的心灵和肉体的摧残,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清政府经济、军事、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危害,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林则徐,你该怎么办?要不要禁烟?如何禁烟?在这样的情境作用下,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这样,知识和教学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轻轻松松地完成。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与灵魂传送的纽带,也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游乐园。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就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三、讲求策略,追求高效
策略就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时间为脉络,史实为依据,教材为载体。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密集,学生学习难度大。如何系统高效地实施有效教学,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我们要聚焦课堂行动,践行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就得想方设法与学生一道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研究教法,注重学法,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寻找学习技巧,走学习捷径,就是少教多学,就是高效课堂。
任何学科都有捷径可寻,初中历史更是充满捷径的学科。仅仅记忆技巧一项,我们就可以分为:归类记忆、串线记忆、“浓缩”记忆、歌诀记忆、趣味记忆、规律记忆、数字记忆等等,可谓多姿多彩,数不胜数。
如巧用口诀记忆法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编成这样的顺口溜: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传入。
清朝内部有顽固,阻挠破坏搞洋务。
整个运动缺核心,几个总督和巡抚。
技术设备单纯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以历史名城为基础,进行联想法记忆。如以南京为主线:①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②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杀;④1940年,汪精卫成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妙用数字记忆法对中国近代史(1840~1919)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为“五四三二一”,即: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初中历史的高效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建立自信,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只要我们能从“最优化”的着眼点出发,善于与时俱进,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采取“优导”、“优教”、“优法”策略,灵活运用,就能彰显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中理解历史,享受历史,增强历史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世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11);
[2]殷国兰.培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使命[J].中学教学参考,2018(25);
[3]曾浩然.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铸造学生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17(5);
[4]孟志殷.浅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速读旬刊》.2018(2)。
【关键词】 初中历史;激思启智;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圣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管控着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开展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一、倾情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历史新课的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注重“课伊始,趣亦生”是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捷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倾情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头的几分钟的引入十分重要。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和艺术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联系着旧课和新课,联系着前后的知识体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就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为整堂课的教学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高效课堂只有在“活”字上下工夫,让新、奇、趣、乐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笑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说明:精彩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最终达到学好历史的教学目的,而且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之上,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学习《秦的统一》时,我巧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万里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岂能不迅速转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又如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雄浑有力的声音,浑厚沉重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极易被感染,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的意境中,正在仰望巍峨高耸的峭壁,正在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气势,正在聆听惊涛拍岸的隆隆巨响,胸中的壮志豪情不言而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历史的导入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只要我们善于研究,灵活运用,面包总是有的。像故事导入,复习导入,谜语导入,多媒体导入,名言导入,实物导入等等,比比皆是,何愁没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目标明确,但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的探究方法。
现代初中历史教学要追求教育的智慧,智慧的教育,追求充满智慧灵动的课堂,努力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更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课堂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有效的“学”。
新课程理念下,最有效的教是不教,最大的学是自学。为了学生事半功倍的自学,我们需要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落实教师的教学计划,最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多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自主探究,才能学有所获。教师要时而是一个组织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善于引领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提供者,教师的责任在于点拨、激励、提高。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交给方法,交给技能。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让学生看图片,了解吸食鸦片对人的心灵和肉体的摧残,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清政府经济、军事、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危害,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林则徐,你该怎么办?要不要禁烟?如何禁烟?在这样的情境作用下,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这样,知识和教学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轻轻松松地完成。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与灵魂传送的纽带,也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游乐园。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就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三、讲求策略,追求高效
策略就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时间为脉络,史实为依据,教材为载体。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密集,学生学习难度大。如何系统高效地实施有效教学,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我们要聚焦课堂行动,践行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就得想方设法与学生一道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研究教法,注重学法,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寻找学习技巧,走学习捷径,就是少教多学,就是高效课堂。
任何学科都有捷径可寻,初中历史更是充满捷径的学科。仅仅记忆技巧一项,我们就可以分为:归类记忆、串线记忆、“浓缩”记忆、歌诀记忆、趣味记忆、规律记忆、数字记忆等等,可谓多姿多彩,数不胜数。
如巧用口诀记忆法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编成这样的顺口溜: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传入。
清朝内部有顽固,阻挠破坏搞洋务。
整个运动缺核心,几个总督和巡抚。
技术设备单纯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以历史名城为基础,进行联想法记忆。如以南京为主线:①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②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杀;④1940年,汪精卫成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妙用数字记忆法对中国近代史(1840~1919)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为“五四三二一”,即: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初中历史的高效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建立自信,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只要我们能从“最优化”的着眼点出发,善于与时俱进,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采取“优导”、“优教”、“优法”策略,灵活运用,就能彰显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中理解历史,享受历史,增强历史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世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11);
[2]殷国兰.培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使命[J].中学教学参考,2018(25);
[3]曾浩然.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铸造学生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17(5);
[4]孟志殷.浅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速读旬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