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杨映平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四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要因材施教,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科学探究;物理观念 

  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这个转化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认识:素养比习惯重要,思考比接受重要;自主比灌输重要,个性比共性重要;多元比单一重要,融合比个体重要;方法比本本重要,创新比墨守重要。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学生智慧,在于立德树人,在于教书育人。
  一、开展趣味教学,感悟物理魅力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趣味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随处可见,在物理教学中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彼或此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初中物理趣味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物理学科魅力,产生对待物理知识的兴趣,不再对物理学科知识感到枯燥无味,而是觉得物理学科是那样的有滋有味,妙趣横生,魅力无限。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初中物理的教学应该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建立自信,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物理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核心素养下的“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减负增效,开展趣味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爱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马云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生如何学习是让学生从“知识”层而上升到“智慧”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造成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我们能从“最优化”的着眼点出发,善于兴利除弊,有效采取“新”、“奇”、“趣”、“乐”策略,灵活运用趣味教学,就能彰显对物理学科的钟情态度。
  二、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探究技能
  物理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有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有利于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放飞学生思绪,调节思维节奏等等。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陈旧的物理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不愿甚至不敢提出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的知识。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出难题更为可贵。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只有“激荡”才能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也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的课堂来。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点。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不能随意,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因此,有效提问要遵循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适度性等严则,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提问。
  例如,我组织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时,面对全体同学提出启发性问题:什么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的单位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只需要认真观看课本就能够回答,串联电路是几个导体逐个顺次连接的电路;并联电路是几个导体并列连接的电路;电压单位为伏特。然后又借助现代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几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家用并联电路。接着,我再向学生出示小彩灯,将其接入到实验室电路中,这时候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小彩灯是运用串联方式,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彩灯不能够像家用电器一样以并联的方式在电路中体现?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分析以后,就可以知道彩灯与家用电器所需要的电压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最后运用猜想、假设、实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串联、并联电路与电压存在的关系。
  又如,组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教学时,我播放一则交通事故的新闻及事故现场的视频,提出思考性问题:①“车祸猛于虎”,“十次事故九次快”,为什么速度快就比较容易发生车祸?②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发生追尾事故,如何求出汽车行驶时的安全车距?③为什么不允许酒后驾车?④为什么乘坐飞机及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⑤除了交通事故外,汽车行驶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⑥如何做一个文明司机?⑦在大街上行走,为什么要远离、避让运输危险品的车辆?
  让学生感悟到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敢于科学探究真理。
  教学就是用心点拨、诚心引领。不断帮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培育核心素养,才能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增强物理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物理观念是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总结和升华。物理观念主要由物质、运动、能量等观念构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观念去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形成正确的物理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物理意识。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和实践,对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开始。
  物理观念主要内涵:一是基于物理学科知识的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二是基于物理探究过程、学习方法的基本观念,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能量观;三是基于物理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基本观念,也就是物理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
  自然观:自然观指的是人类对大自然最基本的看法,即最基本的科学世界观。
  物质观:宇宙是物质的、有秩序的,能够凭借实证的观测而被感知,能够凭借理性的推理而被理解。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有内部结构。
  时空观: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其中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却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没有离开时空的纯粹物质运动,也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绝对时空。
  运动观:一切物质都处于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之中,没有绝对的静止。
  相互作用观: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能量观:任何物理过程的全部参与者的总能量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能量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功是能量转化多少的量度。
  物理价值观:物理学习能够改变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丰富人类的文化。倡导利用物理知识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物理的价值追求。
  物理观念是物理观念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深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以及形成更高层次物理观念的前提。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为了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实际,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冬.浅谈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策略[J].知音励志,2017(6);
  [2]林钦、陈峰、宋静.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