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岳 磊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关学区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而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更是对小学生有着重要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阅读,从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品词斟句中获得知识,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自然而然、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
  三、以读代讲,以读代答,以问促读,强化阅读训练
  小学生语言的获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能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高立影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
  以读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又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读来回答。品读课文,细细体味。例如笔者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过程时描写索溪峪山的那部分,出示了“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拨地而起,半块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这句话,先让学生轻读,接着出示问题: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只能用课文当中的“惊险”一词回答,再让学生自己续读,最后学生根据句子固有的语气,体会到了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问”是通过“读”来完成的,由读设问,读中求悟,语感就是油然而后,并逐步升华。
  以问促读,强化读书指导。“以朗读为主线”不光强调学生多读、熟读,我们更主张让学生会读、读懂和读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会读书,“以问促读”就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的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口咏心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笔者在讲解课文前出示教学目标。手披目视,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根据读书要求动笔圈画,动手查阅资料。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让学生经常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到言语的内化阶段,学生准确、敏锐的语感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总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地充实、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高立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年02期
  [2]刘美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2018年10期
  [3]杨杨;;试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J];新课程(小学);2017年11期
  [4]董玲;;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5年08期
  [5]孙劲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