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赵延萍

【机构】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祁连山小学



【正文】  【摘 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对学生而言,写作文难,怕写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观察;积累;灵魂

  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对学生而言,写作文难,怕写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也深感困惑,这就形成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两难境地。下面我结合自己作文教学实践就此谈点个人看法,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善于观察,写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玩中观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从玩中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观察的会更加仔细,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让学生在玩中观察的情境,以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如:春天来了,教师组织学生校内游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观察自己喜欢的校内植物,如某棵树,某种小草等等。同时提示要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或把它画下来。接下来就要在作文课上“说”,让学生把自己看或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起了解这种植物,如果介绍的不够准确、详细,大家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作文本上。秋天来了,观察秋天的景色,注意把春天和秋天的景色进行对比,看一看到了秋天这些景物发生哪些变化,观察比较后,学生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2、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非常好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活动,如“朗读比赛”,“智力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起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积累素材,写作的关键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其实就是缺乏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从课标对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课内阅读。这是加强素材积累的主渠道,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要从生活中汲取源泉,更多的是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说得好:“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清楚地阐明了读与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每一篇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自读自悟。然后再与同学们交流、探讨,从而理解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学习里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如《雨中》一文,其中有一些精彩语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湿漉漉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又圆又红的大苹果滴溜溜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蹦着跳着,蹦到了马路中间,跳到了马路对面。”
  2、课外阅读。这也是加强素材积累的渠道,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可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对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知识。在读中记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为写好作文做好铺垫,还要借鉴文中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把这些融汇在自己的作文里面,作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有了足够的阅读积累,才有源头活水,写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文章就会写的更精彩生动,更有说服力,也就更有吸引力。否则,即使搜肠刮肚也是难以成文的。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阅读量和面,同时教会学生积累素材:①坚持让学生摘抄课本、课外的古诗、儿歌、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长期积累,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②互相交流:利用队活动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等,并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③坚持让学生写好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写起作文就不觉得难了。
  三、激发想象,写作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而且想象已经被人们形容到“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因此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想象和幻想。只要运用一定材料通过构思,注入自己的情感,根据所设情境,运用想象与幻想让他们设身于情境中,心往神驰,灵感一来再运用适当的修饰语加以整理,就可以完成一篇作文。怎样去培养想象力呢? 首先,抓住小学生的善良和喜爱小动物、植物的特点,通过学生看过的卡通片进行引导,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种动物或植物,以此来代替人的形象,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认识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情,写童话故事想象作文。 其次,从学生看过的关于未来世界的影片进行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自己能穿越时空隧道,到未来去看一看,会想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 、生活,还有自己所住的城市或农村的变化等。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想象的兴趣。如:我曾布置了一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愿望实现在二十年后,让学生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 当时,第一节课完全是由学生说,第二节课才是写作课。第一节课,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出了二十年后他们的理想和愿望都已经实现。如:有的说自己的理想是当大老板,二十年后,自己拥有了汽车、别墅,还有很多很多的钱,他又回到了母校,为学校捐出了五十万元,重建一个美丽的校园,让学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希望工程,让那些没有钱上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还有的学生说二十年后自己发明了一种记忆饼干,吃了以后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记住,每个同学都变得非常聪明,大家不再为考试伤脑筋,每个孩子都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
  四、真情实感,写作的灵魂
  著名作家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就告诉我们说真话、诉真情才是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捧给读者的是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就会达到撼人心魄的美学力量。鲁迅先生在《风筝》里写了自己怎样的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留心。”之后写“我”求宽恕而不能如愿的悲哀。“有过这样的事吗?”他的小兄弟全然忘却了,“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是啊,作者当年所做之事,当然也是懵懂无知的“傻事”,但是仍然记忆犹新,仍然剧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灵,自责、忏悔、负疚之情久郁于心,不吐不快。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自然让读者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每篇都是掏心窝掏肝肺的话,读者当然会感到真诚可信,才会真正的感动信服。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稳步提高,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写出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
  [2]刘知军编著《语言艺术与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12.5
  [3]赵荣林“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学周刊》2014年14期
  [4]何凤茵“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