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浅谈
【作者】 沈圣力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 【摘 要】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他们走近科学、亲进科学、热爱科学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他们除了掌握过程、技能以外,对他们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巧妙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猜想;评价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的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呢?我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兴趣,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新性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我首先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想去探个究竟的兴趣,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这一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向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
竟断裂成几段。这时候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虽然已经有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知识,但不会想到坚硬的钢轨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因此,我随机提问:“是谁来破坏了钢轨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各种猜疑。瞬间我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燃,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大胆猜测,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计划”。同时还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所要探究问题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假设和预测,发散学生的思维。然后,让他们设计合理的探究计划,实验方案等,并交流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同时指导他们怎样科学合理地去探究、观察、实验、记录、统计、分析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也是系统全面并且牢固的。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首先指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小刀、尺子、回形针等好几种材料,让他们先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想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计划、实验方案等,并进行全班交流,寻找最佳方案。最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记录、总结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真正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落到了实处。他们在探究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探究是科学探究的第二课堂
科学探究不拘泥于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科学课的教学中往往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些探究活动更是受到材料、时间、空间等限制,在课堂上无法组织,这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探究。同时,课外探究也能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充分开展了课外探究活动,并指导他们怎样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最后做出分析、归纳、总结等,学生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再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课堂上我所带的花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亲近大自然,继续去探究各种各样的花。因此,课外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科学探究的第二课堂。
四、多元评价,深入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形式上,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的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堂评价需要教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知识;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参与到了评价之中,反思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将探究引向深入,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奠定基础。
“科学探究,永无止境”,探究是永恒的主题。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猜想;评价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的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呢?我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兴趣,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新性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我首先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想去探个究竟的兴趣,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这一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向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
竟断裂成几段。这时候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虽然已经有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知识,但不会想到坚硬的钢轨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因此,我随机提问:“是谁来破坏了钢轨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各种猜疑。瞬间我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燃,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大胆猜测,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计划”。同时还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所要探究问题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假设和预测,发散学生的思维。然后,让他们设计合理的探究计划,实验方案等,并交流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同时指导他们怎样科学合理地去探究、观察、实验、记录、统计、分析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也是系统全面并且牢固的。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首先指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小刀、尺子、回形针等好几种材料,让他们先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想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计划、实验方案等,并进行全班交流,寻找最佳方案。最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记录、总结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真正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落到了实处。他们在探究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探究是科学探究的第二课堂
科学探究不拘泥于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科学课的教学中往往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些探究活动更是受到材料、时间、空间等限制,在课堂上无法组织,这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探究。同时,课外探究也能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充分开展了课外探究活动,并指导他们怎样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最后做出分析、归纳、总结等,学生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再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课堂上我所带的花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亲近大自然,继续去探究各种各样的花。因此,课外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科学探究的第二课堂。
四、多元评价,深入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形式上,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的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堂评价需要教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知识;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参与到了评价之中,反思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将探究引向深入,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奠定基础。
“科学探究,永无止境”,探究是永恒的主题。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