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作者】 闫静静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十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本,改进教与学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问题;建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样他们在遇到相应的数学难题时,才能根据自身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找到解决的方案。相对于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而言,高中生需要进行更多的自主课程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听数学教师的讲授外,在课后需要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这对于促进高中生数学能力提升意义重大,而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在不断地积累和训练中养成的,这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转变中存在认识偏差,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数学知识的讲授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成能动的学习者。然而,教师在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的实质理念,而只是做表面文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刻意注重学生主观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有的教师认为,数学课教师就是要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不管这种解题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只要能得出答案就行,而且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方法是生搬硬套,扰乱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答案的不唯一性,认为充分热烈的讨论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这样一来,往往讨论毫无结果,搞混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科学实质和价值的理解。第二,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正面引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漫无目的的学习,忽略了教师必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第三,过分强调表扬的激励作用,忽视错误的纠正,滋长了学生的自傲心理。受新的思潮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表扬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应有的批评指正,如此一来,造成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和自傲心理的产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并及时改进,对学生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2.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弱化教材的基础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教材绝对化、单一化的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充分的认识,在未能全面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甚至模糊现象的发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弱化了教材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一本教材作为基础的知识支撑,数学也一样,万变不离其宗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把最基本的知识连贯起来。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生未领悟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广泛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随意补充知识,一堂课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原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第二,情景设置脱离教材基本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教材基本知识和运用问题自身就不明确,造成预设的情景缺乏明确目标,内容脱离实际,不能真实反映问题所在,使得情景成为讲桌上的花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随意发动学生搜集信息化资源,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节省教学时间,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不管有无必要,有无帮助,一概上网,盲目搜集下载编辑,结果花费时间做一些无用功,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材料大多时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让学生觉得劳而无获,反而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1.以数学基本教材为本,适度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教材教学必须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适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处理和运用教材的具体做法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毕竟是经过数学专业训练和教学方法训练,主要的数学原理还是要先通过教师借助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明白基本原理,再消化吸收、运用;要注意让学生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创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要把教材内容中难以用活动表达和体现的内容,设置一些合情合理、浅显易懂的情景,使得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活动,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所在。当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照本宣科的简单教学活动,还要联系地方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巩固并补充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成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和学的过程,通过共同探讨,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让数学知识如甘泉般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思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引导策略,增进教学实效。教师还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巧妙构思,精确设计,使得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通过快乐活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学以致用。教师还应注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要妥善地加以组织管理和循序善诱,使课堂教学既有秩序,又不失活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收放自如,配合和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数学教学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设计。针对目前新课标提出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数学教学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设计。教师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案,注重对于学生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设计的教学方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度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得以激发。
4.完善学业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科学性。针对高中数学开展学业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欠缺科学性,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发挥激励效果。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高中数学的评价机制。对此,教师要完善数学学业评价模式,注重全过程的学业评价工作开展,在具体的学业评价工作,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课程参与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等,将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的科学性,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机制,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8).
[2]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8).
[3]李汉云.再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 2005,(1).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问题;建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样他们在遇到相应的数学难题时,才能根据自身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找到解决的方案。相对于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而言,高中生需要进行更多的自主课程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听数学教师的讲授外,在课后需要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这对于促进高中生数学能力提升意义重大,而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在不断地积累和训练中养成的,这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转变中存在认识偏差,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数学知识的讲授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成能动的学习者。然而,教师在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的实质理念,而只是做表面文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刻意注重学生主观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有的教师认为,数学课教师就是要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不管这种解题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只要能得出答案就行,而且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方法是生搬硬套,扰乱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答案的不唯一性,认为充分热烈的讨论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这样一来,往往讨论毫无结果,搞混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科学实质和价值的理解。第二,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正面引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漫无目的的学习,忽略了教师必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第三,过分强调表扬的激励作用,忽视错误的纠正,滋长了学生的自傲心理。受新的思潮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表扬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应有的批评指正,如此一来,造成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和自傲心理的产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并及时改进,对学生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2.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弱化教材的基础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教材绝对化、单一化的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充分的认识,在未能全面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甚至模糊现象的发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弱化了教材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一本教材作为基础的知识支撑,数学也一样,万变不离其宗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把最基本的知识连贯起来。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生未领悟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广泛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随意补充知识,一堂课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原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第二,情景设置脱离教材基本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教材基本知识和运用问题自身就不明确,造成预设的情景缺乏明确目标,内容脱离实际,不能真实反映问题所在,使得情景成为讲桌上的花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随意发动学生搜集信息化资源,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节省教学时间,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不管有无必要,有无帮助,一概上网,盲目搜集下载编辑,结果花费时间做一些无用功,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材料大多时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让学生觉得劳而无获,反而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1.以数学基本教材为本,适度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教材教学必须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适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处理和运用教材的具体做法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毕竟是经过数学专业训练和教学方法训练,主要的数学原理还是要先通过教师借助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明白基本原理,再消化吸收、运用;要注意让学生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创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要把教材内容中难以用活动表达和体现的内容,设置一些合情合理、浅显易懂的情景,使得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活动,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所在。当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照本宣科的简单教学活动,还要联系地方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巩固并补充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成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和学的过程,通过共同探讨,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让数学知识如甘泉般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思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引导策略,增进教学实效。教师还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巧妙构思,精确设计,使得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通过快乐活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学以致用。教师还应注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要妥善地加以组织管理和循序善诱,使课堂教学既有秩序,又不失活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收放自如,配合和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数学教学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设计。针对目前新课标提出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数学教学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设计。教师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案,注重对于学生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设计的教学方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度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得以激发。
4.完善学业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科学性。针对高中数学开展学业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欠缺科学性,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发挥激励效果。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高中数学的评价机制。对此,教师要完善数学学业评价模式,注重全过程的学业评价工作开展,在具体的学业评价工作,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课程参与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等,将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的科学性,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机制,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8).
[2]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8).
[3]李汉云.再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