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实现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作者】 曹利华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十八里铺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提出来的,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技巧;策略

  谈到教学方式,名家授课、经典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时无所适从,跟不上节奏。其实静下心来一想,无论方式如何的纷繁多变,其本质思想却万变不离其宗。当代教育理论主要的研究成果一致表明: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基于我对这些理论的深入思考,开始了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改善,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也逐渐变得有效起来,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也有两年半了,按说也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了,但是我带的班成绩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来我发现我在上课时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每开一节新课,都不习惯拘泥于死板的套路,而是会将这一课字词、语法、妙语佳句和课外知识都要铺开给学生讲一遍,来一个大串联,由于语文这一课程本身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和在知识构成上具有极为的丰富性,因此一堂课上教师讲得意犹未尽,学生听得兴高采烈。其实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教学缺乏清晰的思路,重点不够突出,因而会每每出现我反复强调,学生却印象不深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师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做到课堂节奏明快,重点突出,有张有弛,这样学生也就能够准确把握教师想让他们学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从而摆脱“满堂灌”、“磨洋工”式的教学现状。
  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导学案
  首先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去精心编写导学案。我设计的导学案一般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
  1.学习目标。此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统领全篇,因此,目标内容要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要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2.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重难点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激励学生想方设法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知识链接。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所以,设计了像“知识链接”“温馨提示”“友情链接”这样的板块。这些都是与本课有关但课文没有的一些知识,比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方法等。
  4.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找出多音字,联系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写出一些词的近义词、反义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合作、交流、展示。这部分主要是根据课本的重难点所涉及的知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导学案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
  6.学习收获。即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感受。
  7.课外延伸,拓展提高。这一板块提供一些与本课有相关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练习,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
  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进行提问,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教师在提问时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是开放式提问,它没有统一的或标准的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否”之类的词来回答。此外教师提问应当学会照顾学生的习惯和知识层次,不要提一些过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古生物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很陌生。当我问到:“鸟类和恐龙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看出鸟类是恐龙的后裔?”这时学生一下子没了反应,我又强调了一遍学生还是不懂,这时我意识到了我的提问方式有问题,立刻将问题改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谁能描述一下恐龙进化为鸟类的过程啊?”这时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目的都一样,但是问法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进行有效思考并得出答案。
  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使教学方法显现效益最大化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当然,教学也有基本的流程: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
  五、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总之,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将每堂课都转化成为有效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同时,我们要反思教学方法,自我查找教学得失,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总结经验,张扬个性,凸显特色,为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射阳县实验小学 蔡万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3年
  [2]金旭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许刘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教育评论;2000年06期
  [4]李爱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教育评论;2000年03期
  [5]王宝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J];教育评论;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