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楚晓娟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同和小学



【正文】  【摘 要】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作为教师,应尽量还原生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要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研究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让孩子们自主愉快并且比较有效的认识生字,让识字教学活起来。要使识字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我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形义不能同步是一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让学生既记住形音,又了解字义,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识字。如教学《比一比》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等词,再让学生观察本课挂图,把词语贴在图中对应的事物的旁边,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了生字。我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识字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发展学生的个性,力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愉快地识字,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为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式有“自我介绍”、“最美的名字”、“我的名片”等姓名识字;绘画、手工制作识字;商标、贴标签识字;给玩具起名字,编故事识字……在这些生活化的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汉字。如在刚开学不久,每次发作业本时,让全班学生轮流发,并打印了全班学生的姓名,贴出来,且人人一份,随时识记。还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设计小名片,互递名片,自主交流,以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我认为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情感,加强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品味多彩人生。低年级有许多课文与生活有紧密联系。上这些课文时,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如教《爷爷和小树》一课,有这样一个环节:1、?课件演示冬天的情景,说说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什么?爷爷是怎么做的??2、演示夏天的情景,夏天到了,小树是怎么做的?他会说些什么?(可做动作理解)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怎么样?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对话,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爷爷美好的心灵,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师生对话活动,以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容,感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为此,我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田。例如:综合实践课的前一天,为了让学生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我向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去参加稻收,用不同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后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想。劳动期间,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稻收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休息时,请父母给他们讲些秧苗的培育、移植、施肥、灭虫、收割等技术要领及种稻的成本、亩产量、经济效益等问题;晚上,在灯下奋笔作文。回学校后,同学们写出了一篇篇内容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有个同学写道:“今天的劳动虽然苦了点儿,但我却感到非常有意义。在今天的劳动中,我不仅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了机械化的威力,也体会到了人工收割的艰辛;不仅品尝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增强了劳动自豪感,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粮食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真情发自肺腑,真情溢自内心,这次作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要的作文吗?
  我还经常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记好读书笔记,提高作文兴趣;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跳绳、乒乓等体育活动、丰富作文内容;利用学校“作文竞赛”和各项征文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组织拔河比赛,首先带领学生去观看这次比赛活动,目睹了激烈的场面。回来后,我让学生经过回忆,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这次比赛活动过程写出来。激活学生亲身体验,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链接通道。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反映着生活,它们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